我想剧情就无须赘述,我相信会来观看影评的人都已经看过电影,因此立马进入重点,前后两部的差异跟各自在我心目中的评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的《利刃出鞘》

本片众星云集,而且场景、叙事铺排的巧妙,几乎每一幕都精心布置并且藏着让观众可以回味再三的东西,这种刻意的安排,不代表镜头前就已经透露了凶手是谁,反而是一种“彩蛋”(最近常常被人误用,认为彩蛋是“电影后面的额外片段”,其实真正的“彩蛋”指的是电影里出现或藏在场景里的东西),其实不难从后来导演莱恩·约翰逊在专访时的介绍中看出,剧组是如何让每一幕都富有足够的故事性。

除了场景之外,探案的方式也非常的有意思。从既有事实已经发生以后,每一个家庭成员各自的表达中几乎都掺杂了属于自己版本特有的内容,不管是刻意为之也好、记忆出错也罢,随着侦探白朗的脚步,我们几乎同一时间也在消化和接收讯息,这让我不禁想起阿嘉莎·克莉丝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我说的是书,不是改编的电影),当时阅读这本小说时,也是这样一步步抽丝剥茧,从每个人的证词中看出真相。然而,《利刃出鞘》很不一样的是,当我们以为乌云就要随着白朗的推理散去时,导演竟然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直接丢出结局。

是的,《利刃出鞘》几乎在电影开始的前半段,就告诉大家这桩悬案怎么发生了。观众的视线也仿佛转向了另一个焦点,也就是“凶手”如何唬弄白朗,让这位名侦探不要太快发现真相。而这段猫捉老鼠、你追我跑的过程中,推理却持续进行,我们都在等待下一个更惊人的转变。

这种突然给出结局,让故事大转弯却还没走到片尾的方式,几乎是“魔术手法”一般的迷幻,刻意弄乱叙事的时间轴,让观众抢先看到了结论,而导演精心铺陈的障眼法则是为了下一个迷幻大戏:掩盖微不足道但至关重要的细节。

本片有别于前阵子也很火的大翻转推理片《布局》,《利刃出鞘》并非沉闷难啃的推理故事(《布局》虽也不沉闷,但必须看得很专心)、也不会是后来改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种刻意复杂化原著故事的方式(是的!我很不喜欢电影版的原因在于中后段有太多为了拖戏、为了制造高潮所安排的桥段),因为《利刃出鞘》是莱恩·约翰逊根据自己心目中阿嘉莎·克莉丝蒂风格打造的侦探电影,它的每一个场景都很滑稽、每一个背景道具都值得玩味跟回味再三,这也使得结局到来时的张力得以保持,甚至,让人觉得可贵的是,它甚至有些感人。

《利刃出鞘》结语

当故事结束时,身为观众的我忍不住去品味两个多小时前看过的所有画面,这才品尝出另一番风味。

剧中的哈兰其实死于“自杀”,而身为推理小说家的他,就因为过分理性而看出了所有的结局,他必须为自己心目中最值得被保护的人制造不在场证明。在他不带情绪分析并要求自己的护士执行所有细节时,却也意味着当他看穿事实真相后漏看的“盲点”。试想,这位经验丰富、清楚子女们都在争夺自己财产的老人,是不是早就知道当药品找不到时,正意味着“家人要毒害他”?换句话说,哈兰选择帮自己的护士好友制造不在场证明,就是因为知道她的细心以及善良,但却错估了细心且善良的护士玛塔会为了他的健康,竟也没因为药物混淆而打错剂量。一代小说家用最戏剧化的方式创造了自己的“自杀假象”,却未料这一刀划下去,确实终结了自己对身边所有人的信任,假象竟也成了事实。

看完了《利刃出鞘》,马上跳出《抽丝剥茧》的预告,但第一部已经是神作了,第二部要怎么超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的《利刃出鞘:抽丝剥茧》

不超越总行了吧?当《抽丝剥茧》正片一开始,我几乎有种“完了!这部电影要毁了!”的沉默呼喊,这个调性也太不一样了!难不成又是一部挂着首部招牌的烂片电影吗?

顶着不安看下去,当有如科幻解谜电影《密弑游戏》的“开箱过程”结束后,电影的调性似乎慢慢又走回了阿嘉莎·克莉丝蒂风格的推理电影套路,一行人被迫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然后好像“天黑请闭眼”一样的犯案过程,《利刃出鞘》回来了!

但这次的故事又变得很不一样,比起上一部一开始就丢出的凶案现场,《抽丝剥茧》试着营造出每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可能会有的杀人动机,必须说,这样的过程算是情绪的叠加,却少有真正带动观众情绪的共鸣,因为叙事者几乎只有一个视角:代表科技公司“阿尔法”的一群人。(当然,还有它的对立面)

而观众实在跟这群人太不熟了!甚至连他们怎么认识的都有点不太清楚,因此很难带入能够产生共鸣的情绪,此时此刻,演员的演技几乎要撑起整个情绪承接的桥梁,不得不说,导演在选角上,起码爱德华·诺顿的表现可圈可点,其他演员则表现平平,没什么失误也好像没太大的亮点。

当凶杀案终于发生后,本片也出现了一些第一部里很不一样的安排,《抽丝剥茧》很快也揭露了实际的状况,却用阿尔法对立的角度切入,重新介绍了整起事件的发生经过,此时此刻,算是第一次实际意义的“利刃出鞘”,却好像不够。因为与主要剧情相关的雷已经爆了,接着主角想找的“那个东西”对观众来说好像就没第一部在结尾时一样的张力。

《抽丝剥茧》结语

所以《抽丝剥茧》超越第一部了吗?它让我失望了吗?

说了那么多的缺点,但当电影结束后,我也很惊讶地发现,它并不是一部表现很差的电影,甚至它做到了第一部没有的许多东西。是的,它确实少了正常推理的过程,也失去了第一部那种到了片尾的感动,但身为一部“贺岁片”(去年这个时候则是《千万别抬头》),它却完成了华丽、幽默、结构严谨也不失娱乐的剧情片要素。

先说第一部里让人津津乐道的“场景”或“彩蛋”吧!《抽丝剥茧》里也没少,除了网络分析文章里看到整片有不少大咖演员、各界人士的友情客串外,场景的布置也几乎是剧情推动的一环,不仅是那台到哪都要跟着富豪的跑车、蒙娜丽莎的微笑、乃至于玻璃雕饰的场景等(我甚至觉得背景里爱德华·诺顿的半裸上身油画,是在致敬《斗阵俱乐部》里的叙事者)。而有别于第一部给人复古的感觉,第二部加入现代化的时事元素,不仅有一些流行文化当作参考,甚至观众可以看见科技新创公司巨头的影子。但以上都还不是《抽丝剥茧》最高明的地方,第二部真正的“心思”我认为是三个字:记忆点。

《抽丝剥茧》几乎在片尾的部分开始烧起了预算,漂亮的爆破场面不提之外,当我把两部在同一时间看完之后,却发现自己想到的、拿出来跟人讨论的,都是第二部的内容。不仅是片中的笑料、片中的铺排,以及刻意安排的台词等,都是第二部表现未必比首部好,却更容易被放在记忆里拿出来讨论的东西。也就是说,第一部好看在整体氛围、在叙事、在推理,但这种“好看”,看过的人只能跟没看过的人说“需要看了才能体会”。但第二部的“好看”,却可以轻松地举出几个荒唐又滑稽的笑点。

我必须说,导演真的做到了,用同样的IP创造了两部不同风格的电影,一新一旧、一个推理表现可圈可点,一个却是在娱乐性上做出了更大的提升,更主要的是,当像我这种观众在短时间内连看两部,并且很“刻意地”会拿两部比较时,竟然没有比较的基准,因为各有好处,各有风格,只要观众还算认为白朗这个侦探角色讨喜,那《利刃出鞘》跟《抽丝剥茧》就都不会太差,因为丹尼尔·克雷格几乎是演出了角色的灵魂,他的魅力没有变,甚至让观众更认识到了一点,我甚至开始期待下一部推出的可能性,若导演真的有本事在每一部电影推出时都玩出一个全新的风格,那也许《利刃出鞘》有机会变成长青的推理系列电影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