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邓大军大家都不陌生,当年他们在战场上立下了许多的功勋,比如说,挺进大别山,这项壮举对于整场解放战争来说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不过有些人则是好奇,在此之前刘邓麾下大军数量达到了42万,可是为何挺进大别山之后就只剩下了7万呢?其余人到底去了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邓两位首长英名外扬,他们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刘邓大军则是从129师发展而来,这支军队堪称我军的王牌主力,从中走出许多优秀将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数就一直在增加,后来发展为数十万人,然而,这支实力雄厚的部队在进入大别山后人数却迅速下降,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和以下三点有关。

第一,兵力折损。在挺进大别山之时,刘邓大军曾先后经历多次战斗,其中羊山战役最为激烈,实际上,这场战争是意外展开的,因为在此之前刘邓大军一直在急行军,由于路途遥远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他们一直将精力用在行军上,可由于敌人在路上部署了太多的陷阱和埋伏,给我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刘伯承认为,这场大战在所难免。

因此,在我军行军进入羊山集时,很快就发现了敌军的埋伏,刘伯承发现他们利用一字长蛇阵设置了包围圈,将几支部队分别部署到了羊山集和独山集等地区,想要等到我军进入他们的包围圈后,迅速将我军消灭殆尽。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承和邓小平提前做好了应对计划,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战后我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等物资,然而,由于战斗太过激烈,最终我军也折损了4000多兵力。除了这场战争之外,在进入山东以及河南交界处时,敌人又多次对我军围追堵截,虽然最后我军还是成功挺进大别山,但一路上损失了太多的兵力,这个过程进行的十分艰苦,兵力折损也是在所难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部分人员留守在地方。虽然说挺进大别山是刘邓大军当时最主要的任务,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军成功将沿路11座城市解放,这是个巨大的成就,然而解放工作并不只是作战打仗,在获得胜利之后,这座城市还要进行战后重建,需要能力强的人来接管,只有这样,解放的真正目的才能够实现,否则敌人还将卷土重来,而城内百姓的生活也将无人照料。

因此,每解放一座城市,我军就需要派遣大量人员前去负责城内的相关工作,等待挺进大别山之时,已经有四五万人留守在地方,这也是刘邓大军人员锐减的原因之一。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毕竟不能为了留住兵力,而置这些城市于不顾,否则我军费尽心力搞解放战争也就没有了意义,这些人虽然没有继续跟随刘邓大军,但他们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第三,兵力分流。在挺进大别山的时候,陈赓所带领的一支纵队曾改编为团,这样一来不仅编制发生了改变,兵力人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一支纵队的人数一般情况下在三四万左右,但一个团的人数则在7万左右,所以陈赓的这个团人员是有所增加的,之后这个团在陈赓的带领下开始南下,并加入了其他野战军之中。

正是因为以上三点,刘邓大军的兵力才会锐减到七万,虽然看起来七万兵力并不算多,但实际上,他们全部都是精锐力量,进入大别山后,他们又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正是因为他们,国内战争局势才开始有了巨大的扭转,因此,千万不要小看这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