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家常说的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一种理性思维能力,人们获取知识前都需要拥有。同时,它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但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仅从字面上将独立思考理解为认为一个人思考。那么,独立思考是否意味着一个人的思考?真相远远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
讲述|周濂
来源|知鸦通识APP《表达训练营》
01.
独立思考,不是一个人的思考
其实,独立思考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而是与他人一起思考。
换言之,当一个人独立思考的时候,反而是开始考虑别人的想法了。在这个意义上,完全脱离他人的“独立思考”是不存在的。
正如雅各布在《喧哗的大多数》中所指出的那样,思考具有不可避免性、彻底性与社会性。你所想的一切,其实都是对他人的想法和言行的一种回应。
黄晓明曾在一档节目中贡献了一个经典的表述,他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就是最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与表达。
那么,除了“一个人思考”之外,我们对“独立思考”还存在什么误解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举个例子。
当一个曾经的“中医粉”突然开始大骂中医,甚至洋洋洒洒写下一篇长文,来阐释自己从中医粉变成西医粉的心路历程时,你会对此做何反应呢?
第一种是,这个人终于学会了独立思考,他不再受到中医的蒙蔽和蛊惑。
第二种是,他居然放弃独立思考了,他一定是被西医洗脑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当我们称赞某人可以“独立思考”时,通常意义上指的是,这个人不再像我讨厌的人那样说话,他听上去更像是我赞同的人了。
反过来说,当有人与我的观点相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他被洗脑了,而不是开始真正的“独立思考”了。
所以到这里你会发现,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倾向于把“独立思考”等同于“像我一样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虚假共识偏差”。它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者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以及行为的普遍性。
也就是说,人们总会认为自己属于大多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主流观点。
“虚假共识偏差”让人们普遍地认为,别人的感受跟自己是一致的,而那些与我的观点不一样的人,要么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要么是完全不可理喻的人。
打个比方,如果做一个民意调查,题目是你觉得人们更喜欢猫还是狗?那么我想养猫的人会倾向于回答说:“那肯定是猫!”,而养狗的人,则会倾向于说:“当然是狗”。
要想避免虚假共识偏差和以自我中心的思考,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
02.
学会倾听
避免虚假共识偏差的第一种方法,就是学会倾听。
国外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大学生的沟通形态中,平均有14%是花在书写上。16%花在说话上,还有17%的时间花在阅读上。
而大部分的人,花在倾听上的时间是53%。这充分地说明,倾听与表达具有相等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
想要成为一个好的表达者,首先要学会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唯其如此,才能发现对话者潜在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倾听的第一种方式是,在别人表达观点的时候,要尝试先不做评价和判断。轻易地评判、反驳他人,很容易让你听起来“爹味十足”。有时候明明是好话,对方也听不进去了,从而陷入到无休无止的争吵当中。
事实上,我们在交流时,通常会有两个目的,一是沟通情感,二是解决问题。如果你能识别这两种不同的沟通目的,并且能认识对方的真实需求,那么在之后的交流中,你就会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倾听方式。
比如,当你的朋友向你抱怨工作中的种种不愉快时,他到底是在发泄情绪还是希望你去帮助他解决问题?如果你分不清对方的交流目的,那么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所以,下次你的朋友抱怨的时候,不妨先学会倾听,肯定他的情绪,然后再尝试去表达你的观点。
倾听的第二种方式,是做记录,或者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去表示你的确在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观点。其中身体语言传达出来的信号是最为诚恳和直接的。
倾听的第三种方式,也是倾听的一个关键性技巧,就是要总结和复述。复述对方的话,有如下几点好处:
首先,可以让对方知道我们是不是已经准确地理解了他们的意思,如果复述不到位,对方就有机会进行改正,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歧义;
其次,复述还可以帮助我们明晰地判断和把握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当然,要注意的是,这些复述其实都带有我们本人对对方内在感受的体察。
由此可见,复述的技巧在于认真倾听对方的感受,复述对方的想法,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倾听者建立联系。
倾听的最后一种方式,就是适当地进行自我披露。虽然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但事实上只要愿意,我们总是能够与对方找到公约数。
比如我们同为北漂、同为打工人,或者又来自于同一个省份,拥有类似的经历和遭遇等等。
在找到公约数之后,你也可以做适当的自我披露,让对方意识到,你不仅在倾听他的讲述,而且你还和他产生了共鸣。
由此一来,你们之间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彼此,也能更好地进行表达以及打动对方。
不过,在进行自我披露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适可而止,不要把自己变成倾诉者。
当你能够做到不加批判地进行聆听,适当地复述对方的观点,并且进行自我披露的时候,你才掌握了与他人沟通的良好本领。
03.
换位思考
避免虚假共识偏差的第二种方法,就是学会换位思考。
虽然我们总是可以与对话者找到共同点,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人和人之间有太多的差异了。
同一件事情,你看到的是阶层矛盾,我看到的是性别差异;你看到的是利益之争,我看到的是理想的冲突。
其实人们总是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或者说总是看到被既定的概念图示所规定看到的东西,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进行换位思考——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视角,看到对方的利益、兴趣以及合理性,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对方简单地判定为无脑或者非理性。
艾伦·雅各布斯在《喧哗的大多数》中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在乔丹之前,NBA巨星张伯伦或许是NBA最有影响力的球星,他平均每场球得50.4分,简直不可思议。
更夸张的是,他曾经在单场比赛中,拿下了100分的最高分,这两项纪录都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职业的篮球运动员,张伯伦却不擅长罚球,他的命中率只有51.1%。
有人专门研究了张伯伦的罚球动作,结果发现,当他把腰弯下来罚球的时候,他的命中率就会有所提高。
可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却很少这么做,这到底是为什么?
如果我们不换位思考,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张伯伦的这个做法是非理性的。那么,张伯伦的真实理由是什么呢?
后来张伯伦承认,在他看来,俯下身子罚球的姿势不够man,会被别人视为是小女孩或者娘娘腔,这会让他觉得非常尴尬。
听完这个理由,相信大多数人会觉得,张伯伦这个理由太荒谬了,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具有所谓的男性气质,他居然宁愿放弃更高的罚球命中率,作为一个NBA球员来说,这个做法简直是太不理性了。
如果这个判断是成立的,要基于一个前提假定,就是他最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篮球事业的成功。
显然,这个前提假定对于张伯伦来说是不正确的。因为从他的角度来说,他的篮球事业已经非常成功了。
相比“他的罚球命中率可真低啊”,他更不希望人们评论他说:“张伯伦是一个伟大的球员,不过只有娘娘腔才会用那样的方式去罚球”。
如果站在张伯伦的角度,换位思考,我们会认为他的这种做法是完全合乎理性的。如果不进行换位思考,仅以自我为中心,也许我们便无法探究到问题的答案。
独立思考不等于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学会在倾听和换位的基础上,与他人一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