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高标准耕田”面积数据造假被曝光
近日,宁夏防沙林缺失事件还没有盖棺定论,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的甘肃庆阳“接棒”宁夏陷入舆论漩涡。“中国之声”记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地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种种造假问题。对此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回应称,已经开始着手调查。

要知道3月3日,中央自然资源部才发布了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结果,以2022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国耕地面积19.14亿亩,较上年末净增加约130万亩。仅仅不到一个月,地方就被爆出数据造假,那全国的耕地面积数据“大盘子”是否会受到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在实际调查中,记者发现,所谓造假的方式五花八门,例如有的地图上标注高标准农田,现实中成了果园,有的高质量农田面积数量不对,还有的所谓高标准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查无此人。面对记者的提问,一旁的工作人员直接傻了眼,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所谓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沟渠和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的综合治理,打造成方连片、旱涝保收、稳产增产、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永久基本农田。
本人在基层呆了十多年,跟土地打交道,对于相关数据的填报是十分有感触的。很多时候工作千头万绪,自己压根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上级报表中的数据工作任务,上级也根本不考虑你的实际工作情况,只是要求你必须限时结办。所以为了完成任务,很多时候都是在同期数据的基础上估算一下应付了事,这样一来,最终汇总得到的数据将会含有很大泡沫。

对于陪同记者调研的村委会文书、股长,小编也是十分同情,他们是实际经办人,同时也承担着“背锅侠”的任务,而真正数据造假的始作俑者则是躲到了镜头之外。他们往往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关键时候就“断尾求生”了。

今天,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一项政治任务,为了完成指标,许多地方的基本农田都在山沟里或荒山上,因为优质地块自己根本协调不了。实际上,哪里有好地、多少面积,村领导门清,跟土地打交道的地方部门门清。堂而皇之地数据造假,一个人真办不了,也瞒不了,因为这涉及到多个部门。

另一方面,部分领导为了迎合上级和追求政绩工程,搞工作数据“大跃进”,不顾基层工作“死活”,非要自己提出个什么工作法、工作模式,借助“数字化xx”“xx工作+”“xx综合体”“区块链”等洋词,对日常工作进行包装,不仅提高不了工作效率,浪费了资源,还让基层工作雪上加霜。
基层提意见,他就把“克服克服”“不换思想就换人”“分清工作轻重缓急”那一套拿出来。用党性做自己“胡作非为”的挡箭牌,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这部分害群之马,纪检部门一定要重拳出击,抓住一个惩处一个,不给他们留出任何存活空间,才能确保整个社会的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