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路的正式命名应该是在一九二二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八十年代初,为了我的大学梦,我骑着自行车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三年。

大学路六十号甲的一栋老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着红墙下行,就是老市区著名的小学之一大学路小学。

一九三一年沈鸿烈任青岛市长,身为湖北人的他于一九三三年在大学路上建了两湖会馆,这就是大学路小学的前身,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宗江就曾在这里演出过儿童话剧。一九四七年教育家吴秉衡在这里创办慈幼小学,建国以后改名为私立向民小学,一九五二年和山大附属小学合并,定名为大学路小学。

因为学校著名,所以带动周围的房价上涨,所谓的“学区房”。真心希望教育资源均衡,让这些学区房彻底消失,否则不但我们是受害者,我们的后代还会受影响。曾经开玩笑说:“都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如果我们反着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路小学现在的色彩太过浓烈,放一张老照片,这是我记忆里的大学路小学。

大学路号称青岛的“咖啡一条街”,还没看见咖啡馆,就已经开始体验咖啡的氛围了,看看这个市政设施箱上的图画。

大学路的大下坡,太熟悉了,曾经每天早晨骑着自行车从这个大坡往下冲,每天晚上再蹬着自行车往回爬。我的第一辆自行车是个英制式的老破车,零件都买不到,便拆除了所有的外设,只留一副车架和两个轮子,绝对帅酷的赛车模样,每周拆开清洗保养,甚至还弄了个电子门铃装在车上,满街里招摇,然后门铃很快就被偷了,嘚瑟大了掉毛呀。没有了挡泥板的自行车,遇到下雨就惨了,泥水呈切线状从车轮直接飞溅在屁股和后背上,挨骂是必须的。

那时候和同学三两结伴,从坡顶猛蹬几下,然后几乎可以溜车到黄县支路青岛河口那里,胆大的还会撒开车把帅酷,我胆小,骑了那么多年自行车从来没酷过一次。外拍的有些早,大学路上的法桐还没有长叶子,路边的花坛让大学路更有春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路五十二号,整街都已经划入政府风貌保护,这些老建筑可以再保留好多年,但很多老楼还是有年久失修的破败。

阳光直射下的斑斓树影,静宜、安宁。

大学路四十八号,一个院里有三家咖啡馆。

米高咖啡馆,这里的咖啡馆大部分都提供简餐和西点。

小资调调的室外环境。

胶澳咖啡馆,这名字和青岛历史还有些关联。

巷柏咖啡馆。

高低落错,很有情调。

沿街的铁艺围栏上挂满了酒瓶,看起来更像个小酒吧。

插播一杯咖啡:【肯尼亚AA】,入口一带而过的酸,淡淡的酒香,浓浓的果香,还有阳光的味道,很非洲,还有点美洲的蓝。

大学路四十六号的老建筑。

路边的一个杂货铺。

里面琳琅满目,杂货铺名不虚传。

进门的时候老板看了我一眼,可能不像个坏人,便自顾忙去了,本想拍照前打个招呼,后来本着“负面清单”思维,直接拍了一组照片。

大学路四十号甲,高中同位曾经住在这里。

院子一角还藏着一间日式居酒屋。

以前放学的下午,曾经在这里用书包当球门,快乐的时光。以前的裸土地现在已经全部硬化装饰成了停车场。

三十多年过去了,原来的小树也已参天。

沿街的这个网点曾经是一个最早下海的师兄开的生意,多年过去,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海”里了。

大学路三十八号甲,很有味道的小宅门,老街院就是这样,每一户人家里都有故事。这里曾是爱国实业家陈子万的故居,电视剧《大染坊》就是主要以他为原型创作,龙山路上的基督教聚会点也是他捐建的。

大学路三十八号,一栋少见的单层日式建筑,和院里的老人聊天,说这里以前是一个妓女的私宅,没研究过老青岛的“香艳史”,也没听说老青岛有赛金花之类的传说,历史不得而知,就让想象去穿越时空吧。

大学路上“最著名”的建筑应该非这座公厕莫属,翻建改造了几多次,一直在这里。曾经一个冬天,把BB机掉在了茅坑里。进去参观了一下,很有档次的说话,绝对五星级标准,强烈推荐大家去“试厕”。

两位老人家缓步从“花时间”杂货铺门前走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时间是凝固的。杂货铺里摆了很多特色手工,问了老板是否可以拍照,不允许,说是那些手工都是创意,怕外流被模仿,难道看不出我是个厨子,偷菜谱倒是可能,无语。

大学路三十四号院内的老建筑。

很有特色的入口。

院内的一家卖花草和饰品摆设的小店“君兰阁”。

大学路三十二号甲,喵小院咖啡馆。

里面没看见猫,倒是门口一个老狗子,见了生人就狂吠。左边的小平房里开了一家“肖像面馆”,很熟悉的地方,这个小平房的前世今生曾经一直放在我的文件柜里,因为是临时建筑,在那时无法续约,只好放弃了,没想到很多年以后,突然上了青岛新闻,再后来,不知院里哪个神通让它保留到了今天。故地重游,往昔的创业时光历历在目。

老街老楼老地方,有太多和自己经历相关的故事,这就是穿越的魅力。

插播一杯咖啡:【日晒耶加】,它是埃塞俄比亚咖啡的代表作品,也是硬度最高的,主要在小型农场种植,在农场附近的小草棚中干燥,几乎是以原始状态生长,酸味犹如柠檬,浓郁的巧克力味和酒香,余味悠远,还有,令人恍惚的各种花香。

路边的一家小服装店,门口花红柳绿。

大学路二十六号,目录咖啡馆,大门紧锁。

从大学路上看海大艺术系,里面正在翻修,为了施工,那棵百年老树被剃了光头。

大学路二十四号,方格咖啡馆。

沿街看起来更热闹些。

大学路二十二号,茶语新说,应该是个茶馆,大门还是紧锁。

大学路二十号,里面有两家咖啡馆。

绿房子是布墨咖啡馆。

红房子是咪咪乐咖啡吧。

插播一杯咖啡:【苏门答腊曼特宁】,世界上最浪漫的咖啡之一,曼特宁没有花哨的果香,也没有诱人的巧克力味道,没有一开始就勾人的甜,甚至,也没有让人心生好感的形,曼特宁有的就是单纯,饮用曼特宁越久,越能感受到它的独特芬芳,那是一种苦里囚着香,让人无法释怀的香醇。

大学路十八号,大院竹林里面还藏着一个小馆。

牌子都藏得很深,“竹里馆”,名字挺贴切,不过好像已经倒闭了。

海洋大学的校门,再过几个月,又有一批学子要从这里踏入社会了。

曾经的河道小桥,也是唯一还保存下来的一座桥,其余的都已经随着市政改造而被埋入地下。

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时,青岛山的泉水还能聚集成流,曲折经过这里,最后从老二中汇流入海,当海水涨潮时,船随水势可以一直开到这里。

这是一张老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河道和小桥,那时候黄县支路还没有修建。

桥墩上趴着的一只“妖猫”,看上去要比那只知道杨贵妃秘史的妖猫安详许多。

一家正在营业的小餐馆,名字起得应景“大树小屋”。

大学路十四号甲,据资料记载,大学路十六号是德占时期的华人参议丁敬臣的私宅,他也是三江会馆的会长,但现在的十六号似乎是一座新建筑,这里倒更像一座私宅公馆,不知道是不是门牌号改动了。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林彪元帅曾在此居住,十大元帅授勋时,林彪元帅没有回北京,而是在这里拍摄的元帅照。

这里还有一个胶澳咖啡,和四十八号院里的同名同姓。

大学路十四号,中国银行宿舍,一个有故事的大院。大院的平面布局和建筑样式,在国内绝无仅有,独一无二,是硕果仅存的建筑孤本。

这里被称为“青岛第一银行大院”,其始建于一九三二年,建成于一九三四年,由青岛最早的华人建筑商马铭梁先生主持的“新慎记营造厂”承建,工程师为上海人赵诗麟先生。

大院最初有三个选址:一个是现在的安徽路“老舍公园”,二是大院对面的青岛红万字会所在地,三即现址。这里背靠信号山老市区最高的山峰之一,东连青岛山,前有青岛河。大院共有十一座楼,全称为“青岛中国银行广厦堂宿舍”。这十一个字,正好分给十一座楼,每楼一字,作为楼名。

院墙边一棵粗大的法桐,应该是历史的见证者。据说青岛最早流行的普通话,主要集中在市南区,其中最早一支,就是略带南方韵的“银行大院”普通话,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另一支就是“海军大院”普通话,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这些内容都是学习来的,无法确认。我南来北往,市北住过,市南也住过,说不好普通话,也说不好青岛话,但都能听懂、能辨别。

银行大院旁边的咖啡空间。

很小很精致的空间,名气好像也挺大,据说是第一批入住大学路的咖啡馆。

万字会老博物馆的红墙,为了迎接六月份的上合组织峰会刚刚重新粉刷过。青岛现在的外拍圣地之一,这一对是现代派的,摄影师在马路对面拿枪支炮地忙活着。

这一对是中式的,女孩烟袋锅都拿上了,东北银么。

蛮有特色的街边路牌。

街边小胡同,门牌也是大学路,里面有三家小馆。

一个小小的居酒屋,日式装修,门上却贴着“好生意”、“发大财”,入乡随俗的可以。

小巫咖啡馆。

门头有特色。

大红大绿的,对比强烈。

长颈鹿咖啡馆,电线杆子利用得好。门口有不少外拍的美女帅哥。

插播一杯咖啡:【布隆迪】,酸质轻盈,口感柔滑,香甜气饱和到让人想流泪,且余韵悠长。

大学路八号至十二号,几栋一模一样的建筑,无法了解其历史资料。据说这里有个老头卖炸串,岛城一绝,可能时间不对没看到,难道是怕厨子偷配方。

红墙内万字会的主建筑,是礼贤中学原校长、青岛著名建筑师刘铨法的作品,三进落的布局、结合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建筑特点,现在是重点保护文物。东方饭店没拆除前,曾想改造,因为万字会保护文物的原因,改造方案还要报国家文物局审批,以避免施工造成影响和破坏,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据传说,万字会的原址曾是老青岛衙门的刑场,太阳落山后会感觉极阴冷,所以这里也是青岛几大灵异地之一。很多年以前进去过一次,那时海尔高科园的博物馆还没建好,当时的镇馆之宝晋朝的那两个佛像还在里面,现在回想一下,真的有一种阴冷的感觉,不迷信,可能和当时人少、光线暗有关系。

这个大学路和鱼山路转角处的红墙,已经无数次的出现在各种摄影作品里。

穿越回民国时期的红墙边,马路上,美国兵的吉普车和中国人的黄包车。

正在施工的大学路、鱼山路交叉口,一片繁忙杂乱。

曾经的鱼山路小立交桥已经拆除。

这是前一阵拆桥时的情景。

东方饭店已经拆除干净,只留下了原来门前的这棵大树作为历史的见证。前几天看了张岩先生写的《东方饭店祭》,作为东方饭店的历史见证者,也应该写几行字纪念一下。

拆除原址上了大铁门。

里面铺设了临时人工草皮,紧挨着人民会堂的地方起了一栋临时建筑,估计是给上合峰会准备的。

先来看看东方饭店的前世,这张老照片右侧红箭头所指的小平房,就是最早的东方饭店,左侧箭头所指是以前的东方菜市。

这张老照片是从老二中方向拍的,红圈内的是老东方饭店,左侧是新建礼堂(今人民会堂),可以看到太平路上青岛河入海口的小桥,那时候老二中的西院还没有建设。

东方饭店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设计师姓祝,一个非常聪明幽默的人,老科班出身,工作认真努力,不过非常可惜,英年早逝。东方饭店建成后,因裙房面积较小,曾进行过一次扩建改造,当时祝工程师已经过世,根据地质资料,因地质状况较差,设计了预制桩,但诡异的是头三只预制桩均在施工过程中折断。当时东方饭店的施工负责人姓纪,豪爽习武,便领着打桩队半夜十二点给祝工程师焚香祭拜,第二天一切顺利。这不是杜撰,是亲身经历。

祝工程师另外的一个作品,原海天大酒店多功能厅,现在也已拆除。对这个世界来说,人与建筑是一样的,我们不得不来,又不得不走。

这是东方饭店初期繁荣时的老照片,那时候马路上跑的还是拉达和夏利出租车,鱼山路小立交桥也还没建,青岛市最早最好的广式早茶非这里莫属(丽晶大酒店还没建)。东方饭店的总经理姓张,一个高大帅气的男人,经营有方,后来又经营管理了王朝大酒店和新青岛饭店,著名的青岛大包就是出自他的创意。

东方饭店因鱼山路小立交桥的建设而日渐衰落,直观上讲,这座桥严重影响了东方饭店门前的交通环流。停业一段时间后,曾想改造重新开业,这是当时的《文物影响评估报告》。

去年九月初,得到批准,但紧接着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彻底将东方饭店送到了终点。

这是夕阳下即将被拆除的东方饭店。

这是拆除现场的照片,东方饭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入口的螺旋大楼梯,可惜手头没有照片了。借用张岩先生《东方饭店祭》里面的话,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去国信体育场的东方饭店早茶部继续甩开腮帮子吃。再见,东方饭店,你已经用背影赢得整个世界,不必再转身来扰乱这盛世的繁华,仅以此文为祭。

大学路最南端的人民会堂,为了六月份的峰会也在改造中。

这里最早是清朝青岛衙门所在地的一部分,关于这段史实网上有太多的记载和学术辩论。这是一张当时的鸟瞰设计图,可以看出规模相当大,左上角的那个红色尖塔就是现在的常州路监狱旧址,史称“欧人监狱”。大学路当时还是一条河,很多的桥。

这是老衙门当时的实景照片,右上角可以看到欧人监狱。一九五八年老衙门的一部分被拆除,建了现在的人民会堂,当时叫新建礼堂,我记得小时候也是这么叫的。

这张图是当时老衙门入口照壁上画的一个状似麒麟的动物,关于这个动物也有很多说法,有说名叫“贪”,也有人考证说叫“饕餮”,总之,是传说中天界的神兽,长相怪诞凶恶,生性贪婪异常。比较靠谱的说法这是“犭贪”(读音:犬贪),绘在衙门前用以警示出入官员一心为民,切莫贪赃枉法。据说其最早出处是在曲阜孔府里。据资料记载青岛老衙门:“衙门正门高盈丈余,辕门前约30米处设照壁一座,通宽15米”。这座照壁的宽度号称当时全国最大,这应该是指的衙门影壁吧,否则北京的九龙壁怎么说,“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壁长29.47米。”

老衙门在后来的城市改造中被陆续拆除殆尽,仅留下几棵百年银杏树,让我们感慨和怀念这曾经的青岛城市之根。

本集完成于宁国路木香咖啡馆,感谢美女老板提供的咖啡资料和甜点版权照片。

后记:前几天公众号说如果能回到一九九八年,你最想干什么,我说:“想去看看当年的自己,只是去看看,什么也不说,免得搅乱了时空。”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你自己走过的人生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没有什么可后悔,就像李宗盛的歌词:“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现在,你前方要走的是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我希望我爱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诉你不能走,而是给你准备好最耐穿的鞋,备好雨伞,告诉你第二个路口的地很滑,第五条街道有小偷,去吧,不管你什么时候回来,家里灶上永远都有热饭。

感谢观赏【金马玉堂】【时空穿越系列第14集】大学路,发表于2018年4月,敬请期待后续作品。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