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见闻,让网友们可以不出家门就能了解世界,在众多视频类型中有两个细分领域叫“农人”和“美食”。虽然不是最火的,但观看群体也很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初拍摄这种题材的博主还比较正常,大部分视频展现的是农村人的淳朴和农村产品的物美价廉,少部分展现卫生条件不行。随着拍摄的人变多,画风开始走偏了。

部分博主开始挖掘犄角旮旯里的东西了,他们开始创作食物的新做法,新菜肴的色香味都不重要,够怪就行。他们开始挖掘文化,这文化有没有背后的故事不重要,够匪夷所思就行。在众多博主的“宣传”下,这些小众的东西成了很多外省人对山东大集的认识。

1、“早酒文化”

可能绝大多数山东人都不知道山东还有一个文化叫“早酒文化”,但是其他地方的很多观众都知道了,很多博主早上去赶山东农村大集,专门挑年纪大的人问,然后把说每天都要喝几斤酒的人剪切到自己的视频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喝酒的人都是没有什么收入,干体力活的老人,早早地去大集占个位子,售卖一些廉价的农产品,忙完后喝口酒暖暖身子或者缓解一下劳累的身体,在部分主播的诱导下说了几句大话,经过博主的剪辑,最后在视频里的成了旁人眼中酒蒙子和爱吹牛皮的人。

这些博主比谁都清楚他们口中的“早酒文化”不是什么好词,却还是一遍又一遍地用美好的词语形容它,他们明知道他们视频里的大爷为都是好酒量,却笑呵呵地在视频里说大爷们好消费水平,好酒量。

2、“捣鱼刺”

“捣鱼刺”现在已经成了很多人眼里的山东名菜,虽然绝大多数都是调侃,作为一个人口聚集的大集,里面肯定不会缺少卖食品的,当然卖的食物都比较常见的食物,主打的是食材便宜和出锅快。鱼这种需要多道工序的食物卖得肯定不多。

但是却在农村大集上诞生了“捣鱼刺”这道复杂的菜,甚至有很多博主不远千里去吃这道菜,然后给出很高的评价,这道菜的第一次的制作过程应该说是很复杂的。

某博主买了一条鱼让摊主加工,摊主本着认真的态度,先处理了活鱼,然后用铁锅煎一下,可惜对火候的掌握不够精准,没翻几次鱼就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所有名菜都诞生于一次巧合(意外),摊主为了不粘锅又放了点油,最后鱼肉炸烂了,只有鱼刺还有形状,摊主灵机一动给了这道菜一个新名字“捣鱼刺”,这道菜就诞生了。

总体来说这道次能吃,味道也不错,毕竟油炸后又放了那么多调料,就是个鞋底子味道也不会差,因为制作过程和成品都太过特别,很多人慕名而来,然后就成了这道名菜。

这个摊主给其他顾客做菜时都很正常,一旦看到有人拿手机来拍摄他做饭,他做菜的速度就会加快,调料也是各种混搭,因为他知道无论他做成什么样子那些拍摄的人都会说好吃。既讨好博主,又拿捏博主。

3、“猪血豆腐”

大集上做猪血豆腐最出名的是一位很年长的大爷,他的小锅里放着猪血和豆腐,旁边放着一罐子粗盐和一大桶散装酒,猪血豆腐三块钱一大碗,酒一块钱一杯,来这里的顾客年纪和摊主差不多,他们边喝酒边聊天。两方的关系是你别嫌弃我的卫生,我也不多要。

随着拍摄大爷做猪血豆腐的博主越来越多,大爷也算是小火了一把,戴起了小墨镜,挂上的大金链子和领带,手上也戴上了手表,因为有人直播他做菜了。

博主们提供的食材也越来越多,蔬菜、水果、鸡鸭鱼肉全都有,大爷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第一步放油,第二步食材放大锅里,第三步加点水盖上锅盖,第四步出锅,最后出来的东西或焦或煳。

因为摊位比较脏,大爷又行动不便,而且除了炖又什么都不会做,所以大爷制作的网红菜的过程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看了的网友纷纷喊话“干净又卫生”,然后主播嘴里一口一个山东大集。希望这些博主拍完这些视频,不要忘了给大爷发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碎嘴子

碎嘴子是网友们给一个活跃在三农领域博主的称呼,上面的三个菜这位博主都拍摄了多个视频,边拍摄摊主制作食物的制作过程边“解说”,但是解说的内容又总是那几句话,必问食材的公母,必夸摊主的厨艺,必瞎报菜品的价格,说的话可以前言不搭后语,但是嘴不能停。

虽然很多人知道“早酒文化”“捣鱼刺”“猪血豆腐”是博主们为了眼球强加给山东大集的标签,一个两次还有当地人在评论区澄清,但是架不住拍摄这些视频的博主多呀,现在不挣扎了。

评论区排名前几全是嘲讽和鄙视,他们嘲讽和鄙视的不只是视频里的内容,还有“山东大集”。在某些不了解山东大集的人眼里,这些已经和山东大集划等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