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找不到了,配一把;鞋底磨破了,补一补;裤管有点长,裁一裁;伞骨断了,接一根……生活中有些小事,离不开这些“小修小补”摊位。它们看似不起眼,却又不可或缺。

近日,商务部表示,要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地回归,让群众生活更便利。对此,记者走街串巷,探访昌平区的“小修小补”摊位,发现依然有人在街头巷尾默默坚守,他们在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也让这些传统手艺得以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民有需求

“小修小补”店难寻

“我们小区附近没有修鞋店。”家住天通苑北街道天通北苑第三社区的居民黄女士最近有些无奈,刚买的鞋穿了几次,鞋底突然坏了,但是鞋子很贵,扔了很可惜,就想找修鞋店“拯救”一下。“我找了好久,才找着一家能够修好我鞋子的店。但那家店离小区太远了,打车花了我25元,修鞋才花了10元。打车的钱都比修鞋的钱贵了!”

有相似经历的不止黄女士一人,很多市民反映自己为了换个衣服拉链、收个裤脚不得不奔波于两个小区之间,有时好几天还拿不回来。他们也都期望小区内或者小区附近有家补鞋、补衣服的店。“每次换个衣服拉链还得去很远的地方,真不方便。不盼着小区内有,就想着附近有个类似的店也行。”

连日来,记者走访回天地区多个小区发现,曾经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修鞋匠似乎正淡出人们的视线,一些修鞋店与缝补衣服的店并不是在每个小区都能找到。“之前我们小区还有一个小店,可以缝补衣服、修鞋子,后来听店主说租金太贵,今年就关了,现在确实是很不方便。”黄女士表示。

店面租金高 师傅年龄大

“小修小补”店难以为继

“我住的小区没有修鞋铺,倒是有那种连锁的修鞋店,但是去修过几次也没有修好。”市民赵先生说,他所住小区的修鞋店价格挺贵,但技术不怎么样,修好的鞋子经常坏。而为了彻底把鞋修好,他跑了好几公里专门找到北环早市门口的李师傅小摊儿来修鞋。“他收的钱几乎是连锁店价格的一半。既修好了鞋,还顺带给鞋做了保养。”

“我一般只收客人的维修材料费。根据鞋子的破损和修补程度收钱,十元到五十元左右。”李师傅直言,当个修鞋匠其实并不是很赚钱。“就想着在菜市场旁边支个修鞋摊儿,这样顾客买完菜,有修鞋需要的就正好来找我了。”

在燕平路与中石路交叉口附近,张师傅正认真地埋头修补着顾客拿来的鞋子和包。一个泛黄的工具箱,一个磨得发亮的老式手摇补鞋机,几个供客人闲坐的马扎,几双用塑料袋装好的鞋子。60多岁的张师傅在这里摆摊修鞋已经三四年了。当记者询问为什么不找个店面,“能赚的不多,这些钱不够租金。”张师傅直言,摆摊也有摆摊的困难,“冬天天冷,下雪下雨又不能出摊,还不能影响城市环境。很多年纪大的老师傅都逐渐不干了。”

街头的“小修小补”摊儿

匠人的手艺 市民的便利

记者在昌平城区走访发现,多个小区内缺少“小修小补”的店面,但不少街头巷尾仍有一些地摊儿,为来往有需要的市民“小修小补”。

量好尺寸、剪裁、缝纫……记者在亢山前路与亢山路的一处“小修小补”摊儿看到,年约5旬的陈姨正麻利地为顾客修剪裤腿。泛黄的缝纫机“咔咔”运转不到十分钟,一条长短合适的裤子便递到顾客手上。“我是陈姨的熟客,接连在这里改了不少条裤子。陈姨手艺好、速度快、价格低,离小区近,找起来也方便。”顾客是一位年轻女子,网购的裤子有点长,但因为卖家没有赠送运费险,她嫌退换货麻烦,就拿到这里花几元改短一点。

陈姨是河南人,在这边裁改衣物已经五六年了。就在这个十字路口的一角,一台缝纫机和一些材料包,成为她的简易工作台。“有剪裤脚裁袖子的,也有改裤腰换拉链的,来来往往的基本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和大学生。”简单的小修小补,陈姨一般十多分钟就能处理好,需要采购配件等复杂一些的,一般两天内也能完成。由于手脚麻利,且做的活质量不错,她积累了一批“忠实粉丝”。

在城北街道福地家园大门附近,郑师傅的修鞋小店也开了十多年。擦鞋、皮鞋换底、磨砂鞋打理上色、皮鞋修护补色、皮鞋放大缩小……墙上一张泛旧的价格表,各种修鞋项目大多在一二十元到百元不等。杨师傅说,修鞋是个功夫活,一般看难度大小、时间长短来收费。“小小的店铺除去房租虽然赚得不多,但也是靠本事吃饭,生活过得很充实。”

让“小修小补”回归城市街头巷尾

近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提出要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群众生活。

那些曾经在城市街头回荡的“磨剪子嘞戗菜刀”吆喝声,如今难觅踪影。究其原因,随着城市建设、新建小区管理逐渐严格,没有为这些“小修小补”留下更多空间;一些老旧小区改造之后,原来的固定摊位也没了地方。此外,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小修小补”的需求也在下降。综合因素之下,似乎让“小修小补”服务喊声渐息渐离。

但居民对于“小修小补”的服务需求仍然存在。尤其是不少老年人,他们更青睐此类传统服务。生活不能“四舍五入”,对“小修小补”这样生活中的“边边角角”也不能忽视。本次出台的指导意见和建设指南,有助于这种“小修小补”服务的回归。其实,一些地方的做法也值得借鉴,比如有地方设立“社区工坊”,吸纳了配钥匙、修锁、理发等一众小服务,不仅规范了管理,也能更好地服务民生。

当然,“小修小补”回归生活的前提是“规范有序”,这显然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小修小补”对应着家长里短的大民生,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度,只有下足绣花功夫,才能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展现城市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怀。

来源:昌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