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末年,夏桀无道,让人民和各族各部落的强烈不满,但夏桀依然残暴,杀了很多正直敢言的大臣,让人民再也看不到希望,终于爆发了历史上第一个推翻一个王朝的战争: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山西夏县之西)进行的一场决战。

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已是内忧外患,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商汤在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的辅佐下愈来愈强,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后,商汤各个击破了豕韦(今滑县东南)、顾国(今范县东南)、昆吾(今许昌)等夏朝属国,后又率军攻夏王都。夏桀只好仓促率王师与商军战于鸣条,结果夏朝军队大败。

这场战争导致夏王朝的灭亡,奠定了商王朝建立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16世纪,正在夏朝立刻发达的经过中,正在黄河下流的商部落立刻兴盛起来。商自上甲灭有易自此,气力立刻停滞弱小。农业和亩牧业的停滞,社会产业的增多,促使商族由氏族造过渡到奴隶造。为了向外停滞气力,洗劫更少的奴隶和财物,正在上甲微到主癸的六个商侯时,曾两次迁徒,一次是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次是由殷又迁回商丘。到了主癸时,商未曾是一个具有国王职权的大国诸侯了。主癸死后,由他的儿子汤继位,商汤继位后,将部族统治边缘迁到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并落后规划灭夏的计算。

在鸣条之战前,商王朝通过不断发展逐渐强盛起来之后,确定了灭夏之计。确定此方案之后开始进行多方准备,为一战歼灭夏王朝主力使其一蹶不振做起了长远规划的前期准备。也就是鸣条之战的前期准备,在准备过程当中,商汤将各种兵法韬略运用的淋漓尽致,而在准备过程当中,商汤王朝所做的工作主要可以用《孙子兵法》当中所提到的“伐谋”,“伐交”“伐兵”,”用间”四个方面来阐述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1600年,商汤兴兵伐夏,战前他隆重举行誓师,《尚书·序》记载:商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誓师后汤简选良车70乘,必死之士6000人,联合各方国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双方军队在鸣条展开决战。决战中汤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后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省定陶县东一带),商汤乘胜攻灭了三朡,夏桀率少数残部逃往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病死。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夏朝宣告灭亡。

两军在鸣条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败退不止。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了三朡(今山东定陶北)。三朡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见夏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夏桀,并扬言要与商汤决一死战。商汤和伊尹见夏桀投奔三朡,立即挥师东进。商军和三朡军在成耳(今山东汶上北)交战,结果商军打败三朡军,夺取了三朡的宝玉和财产。夏桀见三朡又被商汤所灭,就带了五百残部向南逃走。

商汤和伊尹率军紧迫不放,夏桀逃到了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夏桀对人说:"我很后悔,没有将汤在夏台杀掉,才落得如此下场。"

至此,整个中原已经在商汤的控制之下,一个辉煌的奴隶文明出现在中华大地上。而夏的遗民,一部分追随桀的逃亡路径,往南迁徙。根据《史记》和《括地谱》,夏桀的儿子淳维继承了他的妻妾,带着另一部分夏民往北而去。他们在北方广袤的原野上和当地原住民杂居,慢慢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