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孤独到底是什么?

小王子说,有一天我看了四十四次日落。

朱自清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木心说,忽有谈话的欲望,环顾却无一人。

在我看来,孤独就是心无所依,人声鼎沸却无话可说,万籁俱静又无人可说。一生都在寻觅、挣扎,渴望理解、认同,却一直都在失望、落空。

就像浪漫飘逸的李白,一生所求,不过像谢安那样,建立一番丰功伟业,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可是唐玄宗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一个翰林待诏,只不过是在歌舞游乐的时候写一些诗文以此助兴。再加上燕雀不知鸿鹄之志,很快李白就因为小人谗言,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再到后来糊里糊涂地参与了永王叛乱,他天真地以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就可为国效忠平定安禄山叛乱,再一次被自己的理想化所击败,被流放夜郎。

他本就是不愿意受尘世束缚的谪仙人,理想落空,又怎么会不孤独呢。尤其这种孤独,属于天才的孤独,就连杜甫都惋惜“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那么,这种天才式的孤独,李白是如何化解的呢?今天,我们就以两首诗为例,一起感受李白式的孤独,悲凉也浪漫,清冷亦悠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一个人的精神狂舞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公元743年,43岁的李白供奉翰林院,在外人眼里,已经是唐玄宗面前的红人。他出入宫廷,伴君左右,吟诗作赋,美酒佳肴,好不快活。

可这种“以倡优畜之”的御用文人生活,并非李白志向所在。但此时耽于享乐的唐玄宗并不在乎李白“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的远大抱负,只想取个乐子。

最终李白不愿催眉折腰事权贵,再加上小人谗言,被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理想的第一次幻灭,他把内心的孤独与苦闷都倾诉在《月下独酌》里。

《月下独酌其一》流传最广,最能体现李白式的孤独:越热闹越孤独,越放浪越孤独,越浪漫也越孤独。

别人描写孤独,大部分是一个人的寂寞愁苦,就像朱淑真“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正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而李白偏不要这样,他要在花前月下,摆上一壶酒,舞上一段舞,还要举杯向明月相邀,让明月清风、缥缈身影还有飘飘欲仙的自己,成为此夜最美的风景。

他一边高喊着无人共饮,一边与清明明月同舞同醉,一边又埋怨月不解饮影不化愁,另一边则又呐喊着要及时行乐方不负好春光。

李白就是这样放浪形骸,即使孤独也要风风火火,热热闹闹,甚至欲仙欲死。你看他且歌且舞,且醉且醒,随着月光徘徊不定,伴着影子靠前靠后。

清醒的时候,他就要与春风花月夜,尽兴到极致,赏乐到极致。醉酒的时候,他就要与花月清酒挥手告别,各奔东西。

就当我们以为李白要把一切抛之脑后的时候,他又要与月影花色相约,在茫茫仙境永无止境地漫游,尽情尽兴地漫游。李白这样的孤独,仿佛至死方休。

这种孤独的体验,其实就像他的诗歌才情,挥毫泼墨,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浑然天成。

这就是李白,才情无拘无束,孤独也要天马行空。内心越是苦闷孤苦,外在场子越是热闹放浪。仿佛只有这样,花、月、舞、酒都来陪伴,孤独才能化解,失望才会消散。

也正是因为这种内在孤独清冷与外在热闹放浪的反差,我们才会明白人生有些时刻的孤独,与是否有人陪伴无关,与是否有话可说无关,只关乎内心是否有所待,有所持。

这个时候的李白,孤独,就是一个人的精神狂舞。

2

一个人的精神漫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公元759年,因为参与永王叛乱而流放夜郎的李白,在白帝城收到了大赦天下的好消息。经历了第二次政治理想的幻灭,59岁的李白情不自禁地感慨,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后李白余生的两三年,往返金陵、宣城等地,一边游览名山大川、交友饮酒赋诗,一边又不得不投奔他人潦倒度日。

曾经身为翰林的荣耀,几年前沦为阶下囚的耻辱,还有晚年漂泊的落魄,使得李白的孤独,愈发深入骨髓。曾经身为天之骄子不被理解,如今千帆过尽,尝尽人间苦楚,理想依然落空。

这一次,李白不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是一路蹒跚,爬上了宣城的敬亭山。

只见山中群鸟飞尽,孤云悠然飘散,留给李白的是广阔的天地,也是旷世的孤独。

在一片清幽与静谧之中,只剩下敬亭山与李白默默相望,仿佛深谙彼此的孤独。

对于李白来说,我见青山多妩媚。对于敬亭山来说,幸有君来山未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刻与李白相对的,不单单是一生爬了七次的敬亭山,还有七次游访风雨人生里的心灵路程。这样的陪伴,是经历了万重山之后,才会懂得的相看两不厌。

这样的李白,再也没有了昔日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再也不会用热闹掩饰孤独,用放浪宣泄苦闷。

他终于与自己和解了,接受众鸟飞尽,静看孤云飘散,就像敬亭山,容纳一切悲欢。

这样的李白,底色依然孤独,甚至悲凉。但更多的是一种历经磨难后的通透和淡然,接受了孤独就是人生的常态,不再抗拒,也不再掩饰。

就像我们经历了爱情的山盟海誓和婚姻的柴米油盐过后,才懂得患难见真情,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于是,我们不再惧怕平淡,甚至接受平平淡淡才是真。

终究李白的孤独,不再是一个人的精神狂舞,而是一个人的精神漫步,与敬亭山两两相望,物我两忘。

这就是李白笔下的孤独,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李白一边抗拒,一边享受,比如月下独酌。

那样的浪漫空灵,孤独成诗,孤独且舞,孤独同醉。冷清也热闹,热闹也悲凉,就是这样诗意的矛盾。

而等到轻舟已过万重山,孤独不再是且歌且舞,且醒且醉,只是静静地相望,久久地凝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终究,谪仙人李白在孤独的深渊,与尘世的自己达成和解:幸有我来山未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