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阅读我军的抗日战史,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1941年以前,八路军经常有歼敌数百甚至上千的战役。例如平型关大捷、神头岭伏击战、雁门关伏击战、响堂铺战斗以及百团大战等等。但是1941年以后,我军一次歼敌过千的战例却直线减少,作战规模也开始变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山东军区为例,万毅曾提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战场,其最大的不同就是规模。1941年以后,我军与日军主要以零星的遭遇战为主,规模都不大,与国共在东北几十万人的对撞完全不一样。万毅表示,他在山东指挥人数最多的战役,也不过只集中了4个团。
1941年以前,日军还未发动太平洋战争,军人的军事素质极高,我军尚且多次打出一次歼敌过千的战斗。为何到了1941年以后,歼敌过千的战斗却屈指可数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1940年百团大战以来,我军对日军的战法出现了一个分水岭。
七七事变爆发时,八路军高层对于抗日的原则是有分歧的。首先,中央高层大多认同以游击战为主要方针。但如何进行游击战,又形成了两个观点。
毛泽东认为,八路军应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主。而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包括林彪等人则认为,应该以“运动游击战”为主。
那么山地游击战和运动游击战有什么区别呢?其主要区别就在于用兵的规模。
自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以来,八路军上下都踌躇满志,希望和日本鬼子大干一场,收复失地以洗雪国耻。
因此,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皆认为,我军不能单纯地打游击战,而是应该像红军时期一样,适时地打运动,即集中大量兵力,成建制地歼灭日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