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的美可以是自然、萧索、简逸、雅致的,也可以是狂草般浪漫、不羁、急促、磅礴、气势恢宏的。那么王献之的草书书法艺术又呈现出怎样的美呢?

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他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

“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

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谓帖》

0 1

草书的风格是王献之内心情感世界

王献之自幼继承家法,学书于父亲王羲之,又学张芝,生长在一个庞大的家族中,因而得以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王羲之作为东晋中期书风的标志,无论是在书法技法上还是书学思想上无疑对王献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王羲之变革钟繇的楷书、行书,张芝的草书,将魏晋书法尤其是使草书由“古质”的章草走向了“新妍”的今草,使草书书体突破单字结构的笔断意连,形成了用笔连贯的“字群结构”。

这为王献之对草书书法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审美风格的基础,也在王献之的书法创作思想上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王献之能够开创独具自我风貌的写意书风除了王羲之的影响,还在于他对于时代敏锐的感受。顺应时代审美的潮流,释放其豪迈而奔放、高迈而不羁的人格魅力。

《地黄汤帖》

优越的书学环境和思想空前解放的时代精神与王献之独立的人格完美的融合,成就了王献之的任性自然,成就了他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的创新。可以说王献之的草书风格实际上就是他内在心灵的外观,是他人格理想、审美理想的表达。

东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是超逸的,时常的诗酒宴乐、文学清谈,两晋文人的社会风气对王献之的熏陶加之其天生资质与家学的渊源最终造就了王献之这种清峻孤傲、从容优雅的人格魅力。

《世说新语》中记载他:“王子猷、子敬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履;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这形象地表现出了王献之从容优雅,容止不怠的精神境界,充分表现了他峻整的性格特点与高度的文化素养。

由此也可看出,王献之的性格旷达虚静,优雅恬淡,高迈孤傲,而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又极富于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热帖》

0 2

王献之的一笔书,绝世名作《中秋帖》

王献之“一笔书”是一种不问断、不停歇的行笔方式,既可以确保气势、情韵从头至尾的一气灌注,又避免人为的割裂和意外的断裂、转向等前后不一致的情形出现。

王献之有一绝世名作一笔写成的《中秋帖》。米芾《书史》称:“子敬天下第一帖”

杨守敬《评帖记》云:“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续无端,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其帖大多字与字笔画相连,也有不少字形断意连,体断韵连,一气呵成,实为当时书界罕见的现象。

其实,这幅帖虽奇,而类似的现象在他的《鸭头丸帖》等许多书帖都可看到。

他的这种“一笔书”,从创作过程看就是将整幅作品的创作置于一次完成,中间没有停留间隔,前一字与后一字,上一画与下一画之间根本没有书写的间隙,没有气势和情意的中断,充分表现出动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创意的一贯性和整体性。如:

《鸭头丸帖》

上海博物馆晋唐墨迹中排名第一位的旷世国宝,此帖共有两行15字。法帖随手写下,生活气息自然流露,笔墨间愈见真性情。

该书用笔开拓,笔法灵动劲利,潇洒飘逸,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

用墨枯润有致,浓淡分明,由浓而淡,由润而枯,润而不腻,枯而不燥,浓淡得当,展现了墨色变化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全帖痛快淋漓,情驰神纵,气势不凡,无一点尘俗之气。

《送梨帖》

2行,22字。仅“殊不”二字连绵,其余字字独立,但又笔意贯通,从“今”字起笔一贯到底,折、搭承接有序,形断意连。笔画尽管收笔分明,但气势却如山泉出谷奔腾倾泻不可遏止,草法凝重秀健而有法度。

米芾《书史》认为这是王献之的字,而《宣和书谱》却收在王羲之名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二月帖》

5行,31字,刻入《宝晋斋法帖》。此帖开笔的“十二月”三字作行楷书,第四字便转为行草书,笔势连属。第二行共七字,前六字一笔贯通而下,优游疏爽。其后连多断少,形势宏逸。

现在所能见到的《十二月帖》是刻本,笔画映带的细微变化,墨色枯燥的质感,已损失良多。如果是毫发毕见的墨迹本,草纵之致,宏逸之势当更显神骏。

王献之的这种书风,把书法的抒情性特征发挥到极致。整幅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个字只是其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一首歌曲不能逐字逐句单独欣赏,如一幅画,由各个部分组成一个表达完美意境的整体。

加之王献之创作的逸气纵横、流畅自然等特征,可以肯定地说,对寻求以意为书,任情为书,一泻千里,毫无羁绊的境界,便是他对自己书法的要求和体悟。

The End

品书谈画,风骨何在?

书画的魅力是让大家找到艺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精神得以寄托,让阅历得以分享,以自己的智慧去体验艺术的快乐,并且能与别人分享这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