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区》网站报道,有乌克兰社交媒体发布视频说,在乌克兰某地发现了一枚俄罗斯格罗姆制导炸弹的残骸。西方媒体评论说,这意味着俄罗斯正在发掘现有的各种弹药库存,甚至把原本用来出口的弹药也送上战场了。

格罗姆并不是新型号。早在2009年,俄罗斯战术导弹公司就展出了一种叫做Kh-38M空对地弹药。2010年之后,这个型号经过改进,采用了滑翔翼和助推发动机,射程延伸到了大约100公里。格罗姆的基本设计,和美国的杰达姆炸弹改进型很相似,也是利用卫星导航和惯性制导相匹配,达到比较高的命中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枚残骸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格罗姆炸弹原本是用来出口的,但是一直没找到客户。外界也没有听说这个型号进入了批量化生产,俄罗斯在精确制导的防区外打击弹药的研制生产方面,肯定是面临着很大困难,否则就不会把乌克兰战争打成今天这个样子。但是这种困难也未必是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么严重。

俄罗斯通过采用国产较差性能的元器件,以及从国际市场上采购的民用元器件,甚至是通过走私的方式从西方国家获得一些低水平的军用元器件,都可以补充国内的不足,延续现有的精确弹药生产,甚至还能够因地制宜,用现在所具备的手段,开发出一些比较新的型号。这次出现在乌克兰的格罗姆滑翔炸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根据外电的报道,格罗姆精确制导炸弹,曾经是俄罗斯军火出口清单中的内容。它的外形看起来虽然庞大笨重,射程也只有65公里,但毕竟精度还是说得过去的,而且滑翔距离超过了乌克兰很多防空导弹的射程,这样就能够让俄罗斯空天军的炸弹投射平台在比较安全的距离上投掷炸弹,并精确攻击乌克兰的重要目标。

看来,西方想通过全面封锁和制裁的方式,扼杀俄罗斯军事工业,耗尽俄罗斯的资源,让他没有办法把这场战争打下去;或者迫使俄罗斯采用低水平的战术战法,让俄军作战力量承受更加严重的伤亡,这种企图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实现不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2023年以来,俄乌双方的战线基本稳定。战斗最激烈的巴赫穆特地区,两军围绕这座小城,逐屋争夺,俄军逐渐占了上风,取得最终胜利指日可待。但即使这场战斗结束,对双方的大局面也没有显著的改变。

与此同时,俄乌双方都在大规模修建工事群,防备对方可能发起的大规模进攻。因此,乌克兰战争陷入长期阵地战的前景已经很清晰了。正因为如此,俄罗斯需要在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上加大力度,争取多用高精度、大威力的弹药,摧毁乌军的永备工事。这样才能在不付出太大伤亡的情况下,有效地啃下当面的乌军阵地。

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使用格罗姆系列制导炸弹,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完全解决了精确制导弹药的规模化生产问题。因为原材料和元器件的供应毕竟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实际的使用量还不大,否则,也不会出现这种一枚格罗姆炸弹落地就成了新闻的情况。

俄罗斯要是想进一步扩大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必须先解决批量生产的问题。如果能够实现对乌方重要目标的精确打击,就能在给乌军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减少己方伤亡,这对和平进程的推进反而是有利的。否则,势均力敌又不死不休,那是看不到和谈的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