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各有不同,随着社会发展,往往在城郊结合部里还保留着两种区域发展的旧貌。对多数人而言,乡村生活里最值得留恋的,还是村庄中的自由生活,民房、院子、小巷等,一砖一瓦都是时光重影。像在武汉老工业区青山青化路武东中路沿线,就有一座僻静的武东村,它的规模不大,被几条公路环绕包围,因为拆迁还建的关系,旧民房和新商品房同时存在,形成巨大反差。那一栋栋红砖黑瓦的建筑,在初春时节,被光秃秃的行道树点缀,烙印出了浓厚的时代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多数建在城区的小村一样,武东村的风格既有与之相似的地方,又有自身较为独特的区别。像它所属的青山老工业区,虽然整体位置并不偏僻,但武东这个区域,一直非常低调。由市区前往打卡,有201/525寥寥两路公交车,公共交通较为匮乏;若是自驾,则要走城市的三环线,在鲁磨路立交下到青王路,之后在龚家岭处转到青化路,随后在幸福小区处调头回到武东中路,过武东科技园就是目的地。前后有市政道路,还有高速的高架接壤,一座武东村,周边的环境看着非常“僻静”。

走到武东村毗邻的区域,远远看到的是一派繁忙的施工场地。施工的主要区域是附近的拆迁还建地,不知道是就近还建还是异地重建,但现场的商品房大楼密度可不小。远处是绵延的建筑楼体,塔吊与施工车来来回回,蓝色建筑挡板相互交叉,好在刷新清洗频率高,即便早上来看也是新的。偶尔还能看到稀疏的电线杆和电线,落在稀疏的行道树之间,破败的氛围一眼瞅出。这样的环境,已经没有居民生活,相关区域的人早就被清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一步走近去看,还好尚有一条马路。路面一边是厚重的水泥墩,上面架着挡板,路面地基还在,但表层全是泥泞的坑道,崎岖的地势,估计只有大货车、水泥搅拌车敢走。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路况,居然偶尔看得到有骑着电瓶车的人,两个轮子一溜烟走过,反而显得路面空旷。因为很长时间没有晴天,水泥和泥巴的混合物被压成碎末,浆糊一样的粘着。于是视野里看到的画面,全是褐色的、灰色的、黑色的障碍物,无法分清。

沿着主路往南走,路边的老建筑突兀出现,那是一栋大规格的裙楼,类似80年代的乡镇仓库。建筑主体只有一层,但因为是复式结构,所以靠近屋檐的外墙上有开着窗户,木质窗楞早就变成了污秽的黑色。建筑墙壁是红砖,屋顶是黑瓦,整体成色非常老旧;虽如此,但墙体的坚实程度很高,没有丝毫缝隙和沉降,在一排行道树映衬下,更加显出仓库的陈旧风格。

从仓库处走过,近距离看建筑,又有另外的即视感。首先是建筑的地基,与水泥路面已经完全融合,部分区域风化严重,堆积了碎石头。就是这样的环境,墙角和路面,仍然堆积生长了厚厚的苔藓,显示出绿油油的画面感。而因为屋檐伸出来的瓦片阻挡,墙角的路面一直是干涸的状态,脚踩上去像是摊到了沙坑中,很像小时候玩的泥浆。从这个角度仰望仓库的屋檐,墙壁的垂直角度大,窗户紧闭,布满灰尘,还有一个大大的“拆”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着仓库主体走,过了一个转角,前面居然出现了一堆老旧的民房。从规格看,那里更像是一处巷子的入口,有南北连接的路基,民房之间的间距很均匀,路面地势不高,最主要的是,因为这样的公共空间,确实很像一般的生活小院。只是,巷子只有一段口子,到里面就完全坍塌成一堆废弃的建筑工地,拆迁的工作即是由此开始。根据这个进度,剩下的建筑迟早会被清除,只要挖土机过来,土石方的货车来回拉几趟,地面就会完全清除干净。

与这个巷口对应的是前面正在建设的小区,20几层的大楼已经完工了好几栋。大楼样式新颖,最重要的是密度还不大,预留的区域多半是公共绿化区和一些配套的设施,而从规划的效果图看,这个小区建成之后,整个区域的面貌都会焕然一新。从旧民房到新小区,建筑的样式和布局在变化,但生活的氛围和节奏估计不回改变,一座村子的面貌完全改变,生活其中的居民换一种方式,继续扎根在此,成为平凡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