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工作”

每天睡到自然醒、只需要做简单的家务、陪“老板”聊聊天、遛遛狗,大部分时间属于自己,且每个月还能包吃包住。

你,心动吗?

没看错,这就是最近流行的新职业:全职儿女

换言之,就是给啃老冠上了好听的名字。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2020年世界青年就业趋势:科技与未来工作》显示,全球13亿青年人中,约有2.67亿不上班

也就是说,全球有近2.7亿啃老族(尼特族),其中,“啃老主力军”们多为高学历高知群体,以及自称“海归废物”的留学生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有一对父母在自媒体上高呼:“孩子毕业后,我们的灾难来了!

文中详述了优秀儿子大学毕业后,以“考研”为名,既不工作也不干家务,吃住行全靠父母,衣服鞋子也要父母买,两年没考上,却还没有停止考研的打算……

社会角度来看,选择啃老是年轻人不思进取,不想努力的表现。

但从个人而言,不可否认的是,有老所啃的人,不需要去职场接受打压、也不需要为了微薄的薪水996。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真的,很幸福啊!

我是一个深二代00后,今天就让我站在成年孩子的角度上,给各位家长们聊聊我们这代人对“全职儿女——啃老族”的看法,相信您们肯定想听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Dr小鱼

啃老已成常态,有老所啃令人羡慕!

去年六月,毕业于悉尼大学marketing专业的小A回到祖国,准备在国内闯出一番天地。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回国后小A先是在上海隔离了1个月,解封后约着三五好友相聚,回到家又在父母的呵护下过了几周的舒心日子。再一打开日历,已经到九月了。

改简历、Boss直聘海投、小A信心满满。然而打开小红书,蜂拥而来的裸辞和职场避雷帖,让初出茅庐的小A瑟瑟发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9年中,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就达656.06万人,回国人员累计达423.17万。基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2021-2022年,毕业后选择归国发展的留学生人数创新高。

虽然国内人才激励政策诱人,但真正能留学归国后就自主创业的人并不多。再者,大部分高景气行业倾向聘用有数据分析、生物医药背景的留学生。

而根据猎聘大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竞争尤其激烈,仅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就职的留学生比例就高达62.44%。

僧多肉少,对于毕业于悉尼大学marketing专业的小A来说,没有工作经验、没有专业功底、单凭一纸海外本科文凭,想要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简直难于登天。

说回小A,初生牛犊不怕虎,经过近一个月的笔试面试复试,她进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做市场专员。然而,试用期还没过,她就因为加班问题和领导起了冲突。

小A本来焦虑,但父母听了她的遭遇,再加上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儿回国几个月就消瘦了一圈,就旁敲侧击小A:“这个工作一般,可能你也学不到什么,还是创业公司,没前景的。”

小A一想,反正父母不催,自己也不喜欢现在的工作,索性裸辞,在家冰镇西瓜配空调,慢慢找下一份看的上眼的工作。

小A,只是茫茫留学大军中的一员。而豆瓣一名为“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的讨论组中,聚集了3万多名留学时光鲜亮丽,回国就业后屡屡碰壁的“失业失志”留学生。曾几何时,他们也梦想过毕业后精英般的生活,然而现如今,大部分却成了啃老族的主力军。

按理来说,拥有国际视野,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留学生在求职时本该拥有光环。

然而,对比出国的大开销,部分海归难以接受“月入2800,还得笑哈哈”的现状,也无法接受996和内卷是打工人常态。百万年薪的梦幻泡泡被现实刺破,国内的人情世故也太过繁杂···

眼高手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留学生并没有接受到来自父母辈的压力。

伸手找父母要钱,只需美言几句,而打工一个月,用大部份的时间换取微薄的薪水,还要看老板脸色,确实不划算。

久而久之,啃老成了习惯,有钱花的同时还拥有了自由,很难不令人羡慕!

#2

Dr小鱼

啃老军队中,不止留学生群体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68万元,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为6.28万元;

2023年智联招聘发布了《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北京平均工资为13930元、上海为13832元,深圳为13086元,广州为11710元···

小红书上人人晒存款,年薪百万仿佛弹指一挥间。回归现实,一线城市房价飙至6万/平,穷养一个孩子到17岁少说也得50万,而每月手攥不到一万块,甚至赶上失业潮的中年人,也逃不掉啃老的宿命。

37岁的老李,带着老婆和四岁的娃,住在深圳某城中村内。两房一厅每月3000出头,老婆要带孩子,做饭,平日里只能兼着给一些街坊做保洁,赚点生活费。

老李在一家保险渠道公司上班,每月收入不到1万,做着百度SEO优化的工作。老板知道老李需要养家糊口,也知道老李正处于职场年龄危机阶段,不敢轻易辞职,因此,他把老李拿捏的死死的,平常脏活累活也往他头上堆。

前段时间,老李终于是耐不住公司的打压,辞职了。而这个节骨眼上,不仅要给孩子准备幼儿园学费,还面临着房租,车贷等经济压力。无奈,他向年过六旬的老父亲开了口借5000元,以应急。

半夜,躺在狭小的房间内,听着街上小摊贩的叫卖声,老李眼角微微湿润。曾几何时,他也幻想过在40岁前功成名就,让老婆孩子住上小区楼,把父母接来城里。怎么转眼间,自己已经快40了,却还要向父母伸手拿钱呢?到底是哪一步错了呢?

中年啃老的人挺多,但啃成人生赢家的当属刘哥。

十年前,他的父母就在小吃街做起酸辣粉生意,从三两板凳到十平米的店面,老两口日复一日地营业到凌晨两点。

而白天,还能时不时看到他们背着废品纸箱穿梭于楼宇间。

刘哥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几年,但嫌弃职场太不自由,索性就在家里的酸辣粉店帮忙,也能帮父母分担些体力活。

就这样过了七八年,酸辣粉店突然关门,老两口也不见踪影,老顾客都以为他们离开了深圳,回老家养老去了。

然而,一次路上遇见刘哥的母亲,她已经褪去布满油渍的围裙袖套,换上了干净的碎花裙,银发也染的乌黑发亮,俨然一副悠闲老太太模样。

问起近况,刘哥的母亲难掩笑意。原来,早几年他们就存够了百万,在深圳关外某小区里给刘哥付了首付,现在一家人改头换面,老两口等着抱孙子了。

而刘哥,沾了父母的光,不仅现在坐拥一套深圳的房产,还开上了小轿车。

刘哥靠父母逆袭的故事,谁又能不羡慕呢?

除了留学生和中年郁郁不得志的群体之外,考研和考公群体也被冠上了啃老称号。

据教育部公布2022年共计474万考研人,创下历史之最。抛开职场人、全职妈妈等群体,半数以上已经到了进入社会的年龄。

2022年,对于考研人也并不友好,由于新冠病毒肆虐,大部分考生弃考,这意味来年还需再战。而这期间,大部分备考人只能靠家里的经济补给,来孕育自己的梦想。

不过,当啃老已成为常态化,也就没人会去judge它了。

网友对啃老的人定义出现两极分化,相比于掏空家底的“真实啃老”,只在家里多添一副碗筷好像也不算啥。

现如今,父母的格局也打开了,有的独生子女刚出生时,其教育金、婚嫁金、养老金已经被安排妥当。有父母兜底,孩子要做的只是按时长大。

于是,滋生出了一种新现象:与其进入社会的染缸,不如换个心态享受啃老。

#3

Dr小鱼

啃老众生相的背后,是无法言喻的无奈

2020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分析了人口普查局的数据,发现只有24%的年轻人在22岁之后可以被视为经济独立,而1980年这一比例为32%。

同时,年龄在18岁至29岁之间的成年人中,45%的人说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经济上的帮助,而有59%的父母说他们会给自己的成年子女经济支持。

你看,就算是把“独立”二字当作信条的西方国家,也充斥着啃老族。

无法完全经济独立的致命因素,也跟Z世代的消费观念有很大关系。如果70/80后认为储蓄是重中之重,多数90/00后则把及时行乐挂在嘴边,常有前一秒工资到账,下一秒清空购物车,发工资当天最富,剩下一整月都在用花呗、信用卡、京东白条过活的窘境。

再者,种种社会现状,也是导致啃老军队壮大的因素:

1. 就业机会供需不匹配: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截止2022年上半年,仅有46.7%应届毕业生求职成功。而去年年底,有21.1%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失业。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疫情虽然已经过去几个月,但经济复苏还需时间,今年可能会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大多数人就像货架上的商品,需要等待企业做出选择。而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导致内卷。

未富先老,社会焦虑严重:

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达到4.5亿老年人口规模,虽然老龄化这事儿已经板上钉钉,不过年轻人对这个话题并不敏感。然而,最近新出的“延迟退休”政策,则让90后感到恐慌:难道65岁时,还要挤地铁上班?

未富先老、性别歧视、年龄焦虑、职场pua、太多让人心有余悸的事件被爆出,对于这一代来说,很多事情单靠努力已经改变不了。

而幸运的独生子女们,受到了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口人的宠爱,只要家中经济条件允许,啃老一辈子也有商量的余地。

最现实,也是最难改变的一点:人都喜欢躲在舒适圈。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许多人想不明白,也不愿去想。

大学专业是父母帮忙选的,工作机会是朋友帮忙介绍的,相亲对象是媒人挑的,职场定位,自我认知模糊不清,迷茫成了人生常态。

久而久之,人生也就被抱怨,啃老,和无奈给裹挟了。

现在,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意识:打工无法致富

而未来,机会多的同时门槛也高了,想要实现真正的经济自由,除了靠运气、家底积蓄,普通人,只能慢慢熬了。

所以啊,当啃老已成常态,父母们,要更加努力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