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松岙南山山顶,85岁的卓信康意外发现一疑似明代烽火台遗址。

据研究志书60余年的卓信康介绍:“这应该跟之前在松岙发现的其他烽火台遗址一样,属于明嘉靖33年修建,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这一发现对研究浙东海防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记者在卓信康的带领下,从松岙镇小沙湾哑口山脚出发,穿过柴山,攀爬30多分钟,来到南山山项。在最高处,老当益壮的卓信康停下脚步,拿起柴刀将烽火台遗址上几颗杂树一一清理,一座保存尚完好的峰火台便展现在众人眼前。

眼前这座正方梯形烽火台,长约8米,高约3米,地上还散落着保存完好的砖头。这一发现,对研究这一区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东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而烽火台北边山脚的湖头渡村,紧扼象山港咽喉,是奉化的海上门户、“鄞奉象之口”,曾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和海防据点,也是商旅南来北往的海上交通要道。据志书记载,明嘉靖三十三年,萧万斛县令选择湖头渡作为防御倭寇的重要据点,他在此增设防御工事,驻弓兵百名,有效阻挡了倭寇入侵,大大打击了倭寇嚣张气焰。

想当年湖头渡口,战旗猎猎,兵戈闪烁,戌卒迎风鹤立,岸边号角响彻海天,一有倭情,便见烽火。象山港内哨船往来如梭,落日余晖,水鸟翩翩,好一派古寨要地的景观。

松岙镇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正计划为这一烽火台遗址申报文保点,将其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历史、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记者 王巧丽 孙嘉阳 通讯员 李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