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为中国四大小说之一,它所描绘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正是因为知名度太广,不少人在谈论到三国的历史时,经常会将其与《三国演义》混为一谈。

实际上,三国演义并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而是作者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以及民间流传的三国相关故事,经过一定地艺术加工而作成的历史小说。换句话来说,《三国演义》其实与现在的同人小说无异,都是对真人真事的改编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罗贯中也像现在的作者一般,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及可读性,对真实的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将这个东汉末年的战乱主角放在了我们熟悉的三国之上。

虽说在那个年代,确实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在三国以外,还有许多小国、许多英雄豪杰在东汉末年起起伏伏。其中,除了三国之外实力最为强盛的国家,就是由河北军阀公孙度建立的——燕国。

真实的三国:逐渐崛起的燕国

想要了解燕国,就必须要从燕国的君主,辽东王公孙度说起。

公孙度本名公孙豹,本是辽东襄平人。其父公孙延与当地郡史结仇, 为了躲避郡史的追杀,一家人逃到了一个名叫“玄菟郡”的地方。

在那里,公孙豹改名公孙度,长大后成为了玄菟郡史。新官上任,上司是必须要见一见的,当时的玄菟郡太守名叫公孙琙,几年前失去了自己的独子公孙豹。

公孙琙一见到才华横溢、年轻有为的公孙度便对他欣赏有加,在之后的谈话里,得知公孙度少时也叫公孙豹,好感更是更上一层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失去独子的玄菟郡太守便将对儿子的喜爱,全部倾注在了公孙度身上。不仅给予公孙度更多的学习资源,还给公孙度牵线,让他娶到了贤妻。

在公孙琙的帮助下,公孙度成长的很快,已经不是一个小小的玄菟郡能容下的了。这时,公孙度认识了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此人就是曾任董卓手下的中郎将的徐荣。在徐荣的帮助下,公孙度成为了辽东太守。

由于公孙度是从小地方出来的,自诩为辽东郡出身的“高等人”们,都看不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守。但,能从小地方爬上辽东这么一个大郡的太守的公孙度,怎么会是普通人呢?

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服众,公孙度先是找借口将看不起自己的、对公孙家没有帮助的人都杀了;紧接着,他又联系上了一个名叫“仇台”的小国,并将自己的宗族之女嫁与仇台国王联姻;最后,实力逐渐稳固的公孙度出兵高句丽,此次战役过后,高句丽全然听从公孙度调遣。

在公孙度的统治下,不同于混乱的中原,辽东一带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景象,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亦不二价;加之公孙度在不断在海外拓张,接连将周边几个小国收入囊中,凡是中原避乱逃亡者,第一选择皆是辽东。

就这样,在中原持续混乱时,辽东在公孙度的带领下逐渐强大,到了公元190年,东汉皇室颓势不减,实力逐渐强大的公孙度决定站上这乱世的风口,谋一把王权富贵!他将自己的亲信召集,对他们说:“汉皇室覆灭已成定局,如今天下未定,终究是到了你我拼搏的时候了!”

公孙度争霸天下之路,就此开启。

公孙度作为辽东太守,他要争权夺位,就意味着整个辽东就要争权夺位。但是,辽东地区的人们对公孙度争权夺位,意见颇为不一。

在当时的襄平县内一土地公庙有一块巨石,石头的模样像极了皇帝的冠,并且石头下方还有三块小石为足。

有心人发现后上报公孙度,声称这块巨石长在土地庙旁,又与皇帝的冠十分相似,还有三颗小石为足,定是表明您能在三公的辅助下,拥有天下之土地。于是,此人得到了公孙度的封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边,原河内太守李敏在辽东郡内颇具盛名,但此人对公孙度颇有不满;又因公孙度强行征用李家土地,而与公孙度起了争执。为了保命,李敏带着家人离开了辽东,迁居到海岛生活。

李敏此举,无异于是在反对公孙度的争霸,加之其在辽东具有一定影响力,盛怒之下的公孙度掘开了李家祖坟,诛灭了李氏全族。

一番杀鸡儆猴过后,即便是在对公孙度的行为有所不满,整个辽东郡也没人再敢出头与其对抗。此后,辽东便成为了公孙度的一言堂。

之后,公孙度先是自封辽东王,由于辽东郡在战国时期属燕国,公孙度也被称为燕王,将辽东郡分为辽西辽中两郡并分设太守管理。

接着又仿照古制设天坛,祭祀天地、治理军队;并给自己打造了金銮驾等御用之物,还设置了保卫自己的御林军,显然一副土皇帝地模样。

随着辽东不断发展,曹操曾想将公孙度纳入麾下做威武将军,封永宁侯。收到征召令的公孙度却十分不屑:“我已在辽东称王,要这永宁有何用?”说完,大手一挥将曹操送来的“永宁侯印”扔进库房落灰去了。

可惜好景不长,公孙度的霸业还未完成一半,便在公元204年因病逝世,其子公孙康继位,其弟公孙恭代他成为了永宁侯。

公孙康是个有能力的,在继承了父亲的位子后,他不仅打破了之前的僵局与曹操交好,还打败高句丽,攻陷了高句丽都城,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前进。就在这时,天妒英才,年轻有为的公孙康因病逝世。

因为他的二子尚年幼,于是,燕王的位置就落到了他的弟弟,公孙恭的手里。不曾想,公孙恭也是个不争气的,没多久便因为大病成为了阉人,成为了名存实亡的辽东王。

就这样,辽东不上不下地缓慢发展着,时光飞逝,公孙康留下的两个儿子长大了。大的叫公孙晃,在洛阳为官;小的叫公孙渊,却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在叔叔还是辽东王时,公孙渊便利用公孙恭的病体,将其从辽东王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自己坐上了那个位置。

或许是王位来得太过轻易,让公孙渊失去了自我,公孙渊刚上位,就做出了让燕国灭亡的决定。

燕国自成立以来,一直与吴国交好,经历了三世王朝,在公孙渊继位时,孙权也无奈承认了燕国的存在,这本是一件好事。

但是,对于公孙渊来说,他只想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天下共主的位置实在是没有什么奢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公孙渊带领的辽东郡就像是一家正在内战的企业的员工。对于这样一家企业的员工,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那当然就是站队了。

按理来说,此时的燕国与吴国交好,公孙渊不用做什么,只需要跟着吴国就行,但是,公孙渊偏偏就不按照常理行事。

在一次吴国使臣来访时,公孙渊没有任何原由地将吴国派来的使臣全部杀死,甚至还将吴国使臣的头颅送往了魏国。

不论是吴国还是魏国,都被公孙渊这番操作气得够呛。对于吴国来说,一向交好的燕国突然将自家使臣无故杀死,这无疑是公开决裂;而对于魏国来说,他们与吴国的关系只剩挑明,但是还没到破裂的时候,公孙渊无厘头的举动,很有可能让吴国以为这次行动是他们联合动手。

于是,公孙渊一番操作过后,不仅失去了吴国这个大腿,还没有攀上魏国。可谓是“没捡芝麻,丢了西瓜”。最终,还不到一年,燕国就这么消失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没有写进书的原由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中英雄豪杰数不胜数,国与国之间的争斗更是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在了解完燕国的故事后,想必大家也知道燕国没有被写进三国中的原由了吧。

对于这么一整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期来说,燕国前期的崛起可谓是精彩绝伦,但是正是这么一个精彩的国家,开国之君没几年便死了,接下来的君主死的死,病的病,甚至还闹下这么一处无厘头的闹剧,导致国家迅速没落。

对于整部三国壮阔的基调来说,燕国的存在是否太过滑稽了呢?要知道对于长篇小说而言,基调一致,故事紧凑是十分重要的,若是为了史实而将燕国放进故事之中,想必《三国演义》在今天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了。

结语

虽然燕国没有出现在三国中公认的原因是这样,但是我们还是站在后人的角度去看当时,没有人能够真的猜到罗贯中的真实想法。

需要明确的是,小说并不是历史,即便它是以历史为原型,也不能将其与历史混为一谈。

历史是严肃而认真的,小说是艺术而绚烂的,希望日后的我们,在为精彩的历史小说而喝彩时,也能为此爱上历史,开始了解属于我们华夏文明的真实过去。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 公孙度
[2] 百度百科 公孙渊
[3] 罗贯中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