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逆全球化、新冠疫情、战乱冲突等等恶果已经呈现。

美国连续加息并没有引爆主要经济体,反而由于互联网科技产业底层逻辑重塑,导致估值、市值被重创,进而引爆了以高风险创投发家的硅谷银行,诱发一系列挤兑危机。

这场危机暂时是可控的,美联储仍然选择继续加息,毕竟担心银行破产的人已经跑了,这时候反而要向外表达把通胀坚决打下来的决心。只不过为了避免危机加剧,美联储选择一边加息、一边扩表,在硅谷银行倒闭后,美联储兜底推出新工具“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通过该工具,美国银行可以融资的总规模约为4.4万亿美元,其规模甚至超过新冠疫情期间4.18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看起来“一边加息、一边扩表”颇为奇怪,就像一个水池,一边进水、一边放水一样。但美联储不是蠢货,这么做自然有美联储想要实现的目的。加息是加给所有人,目的是为了让货币沉淀下来,进而让物价下跌,而扩表是给银行提供流动性,防止挤兑,并不是全部流入市场。

但这一定是饮鸩止渴。

同样饮鸩止渴的还有欧洲。

近期,法国、德国频频爆发大罢工。

德国相比法国形势更加严峻。在全德250万公共部门雇员与政府的加薪谈判无果而终后,各行业纷纷展开要求加薪的罢工集会,3月27日起,医护行业与运输行业联合举行全国性大罢工,这是德国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罢工之一,必将极大影响德国的交通运输系统。

这次罢工是由威尔第工会(代表德国250万名公共部门雇员)和铁路运输工会(代表德国铁路和公交系统约23万名员工)带头组织,前者要求加薪10.5%且每月至少涨薪500欧元,后者要求加薪12%且至少涨薪650欧元。

罢工原因很简单,德国2022年通货膨胀高达7.9%,为1990年以来最高纪录,显著高于2021年的3.1%,而2021年的3.1%已经是1993年之后的最高水平,今年2月的通胀率已高达8.7%,这对德国民众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各行业要求通过涨薪覆盖通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种罢工毫无意义,只会让问题更加恶化。

必须搞清楚一个基本问题,维持每一个人生活的钱到底是什么?从个体角度出发,似乎就是每月到手的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或者人民币等等各国货币,但这些不过是一般等价物罢了,决定每一个人生活的是社会生产力以及分配。

德国为什么2022年通货膨胀爆表?

原因很简单,俄乌冲突爆发后,在冷战思维和美国压力下,德国在能源上与俄罗斯脱钩,导致在能源危机中遭受重创,大量德国高耗能优势产业,不得不考虑搬离德国,资本和产业流失,社会总生产力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因为外部环境不稳定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德国民众生活普遍陷入困顿。

现在只是要求涨薪有意义吗?一个行业薪酬涨了,必然进一步抬高通胀率,导致其他行业生活更加艰难,于是一个又一个行业纷纷组织罢工要求涨薪。到最后,罢工只会导致德国社会更加动荡,社会生产力进一步下降,资本和产业加速流失,看上去每个人以欧元计算收入都增加了,但实际生活水平反而降低了。

当然,对德国来说,普遍涨薪也确实可以改善生活,毕竟欧洲内部发展极不均衡,德国先涨薪,就可以在欧元区内转移通胀压力,最终水漫金山,最薄弱的地方一定率先决堤。

但又能怎样呢?明眼人都知道问题症结在哪里,德国民众也有人知道问题症结,就比如2月25日德国民众举行大规模游行和示威,反对向乌克兰继续提供武器,要求尽快举行和平谈判,还向被放置在俄罗斯驻德使馆外的被击毁俄军坦克献上鲜花。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政府就不参与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劳资协定,过去几十年来,德国工会和雇主之间的劳资谈判基本保持稳定,双方通常会遵守契约,约定好时间、地点、范围组织罢工,双方也会保持默契达成平衡,还会按要求安排必要的工作人员,一般会佩戴专门的标识,表明属于必须工作人员但支持罢工。

但这套体系,仅仅建立在过去温和通胀的基础上,而温和通胀关键有赖于全球化以及欧盟化,德国获得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中国充足的商品供应,更通过欧盟一体化对南欧国家的制造业造成了重创,并从东欧获得了大量接受过充分教育的劳动力。

这才造就了德国20多年通胀基本维持在2%以下的经济奇迹。

现在这一切都被颠覆了,而有关未来的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革命,德国都被甩开了,传统优势产业也在面临后来者的步步紧逼,这种情况下传统做法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冲突只会越来越重。

说句很多人不爱听的,如果一定要印钱放水,最差的方式就是直接发到每一个人手里,无论是直接补贴还是通过消费卷的方式,这种方式必然结果一定是立竿见影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美国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美国是一个掌握全球霸权的国家,放水可以通过美元更多转嫁给全球,过去美国印钱非常多,但美国通胀水平始终保持低水平。

但自2020年发放疫情补贴开始,2021年通胀就暴增到7%,创1982年以来最高水平,为了压制通胀,美国想了很多办法,美联储已经连续9次加息,但通胀还是压不下来,2023年2月通胀仍在6%以上。

区别就在于,过去印钱不是直接到民众手中,而是投入到金融市场这样的大池子里,把池子不断做大,说白了就是先给到资本或者说掌握生产要素的人手中。

但无论怎么印钱都是饮鸩止渴。

直接通过补贴给到所有民众,必然导致迅速拉高通胀,用尽招数也压不下来;做大池子,又会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带来社会的割裂。

就一国而言,能够根本解决问题的其实就两条路。

一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开拓更大生存空间。主要通过占据更多资源,打造优势产业来实现,核心是掌握全球大宗商品、关键矿物、关键地缘,看山吃山,又或者搞产业升级,掌握核心技术。

二是财富重新分配,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除此以外别无他法。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比如大学生就业难,内卷严重,去干初中生就可以做得很好的工作等等,关键就是我们当前的整体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逼近极限,必须想办法拓展生存空间。

深层次的改革在推进,比如以数据要素切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对关键行业的改革等等。

增量也在进行。

对外拓展:如一带一路;

对内提升:如乡村振兴;

产业升级:如新型举国体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更多新兴产业等等。

这些才是根本,而不是简单的只需要减少每个人的工作时间,就能够创造新的就业,如果问题这么容易解决,那又何必啃硬骨头。

收入、工资本质是财富分配,倘若通过简单限制劳动时间,硬多出来就业,考虑到人多了,冗余和损耗必然增多,每个人降薪幅度必然更大,那是否能接受呢?如果加人不降薪,多少企业扛得住呢?

说这个绝不是要比烂,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才是目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客观事实不能视而不见。

不是说加强劳动保护,减少工作时间,就能提高收入、创造新的就业,总盘子上不去,那就是低效的大锅饭,如果没有足够增量,存量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何况还受限于国际竞争,很多事束手束脚。

那么怎么解决呢?

坦率地说,这是一个困扰全球各国的难题,如果有人敢说能解决,那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定易如反掌,还会被各国敬为上宾。

就像美联储搞加息,最终经济学成了心理学,需要跟市场玩心理战,表达坚决加息的意志,引导市场情绪和心理;在利益调整和财富分配上,也不可能不考虑心理,谁都知道印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很多事只能一边走一边改,不要指望一步到位。

能够根本提高生活水平的,从全人类角度,也只有科技进步,否则就是现在的德国,各行业一个接一个轮流要求涨薪,结果社会经济越来越差,资本和产业外逃,财富更少、生活更差。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至少可以不涨电费、手机费、燃气费等等基本公共服务,不必像欧洲那样电费、煤气费价格疯涨。

更庆幸的是,我们有一支庞大的国有资本,在市场调配之外,国家能够通过自己控制的资本或者说要素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纠偏,比如疫情期间国有房产减租、免租,又比如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要求国有资本不计成本的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批评国有资本效率低、垄断,但国有资本也承担了很多非市场的社会责任,比如承接大学毕业生,仅凭市场机制保就业是不够的,比如最近一些企业大规模裁员,但看看往年财报,经营状况远远算不上困难,反而盈利颇多。

从人类生产力发展规律来看,随着科技进步、生产效率提升,一定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科技进步越大、差距越大,需要有扭转这种必然的力量。

这种力量在使用的时候,必然存在不公平,比如服从国家指令的同时,自然也就有了国家信用的背书,而按照市场规律,国家信用风险最小,自然能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

利弊两面,不可能只要利不要弊,但也唯有靠这种力量才能争取更大限度的结果的公正与平等。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令保持方向不会偏离,就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