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红薯,不同年龄段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年轻人会觉得烤红薯那叫一个香啊,冬天吃上一口热乎乎的烤红薯,那就是最幸福的一件事了。而老一辈的人对红薯就没这么深的感情,毕竟都吃几十年的玩意儿了,早就吃不出啥新花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那段天天只能吃红薯的岁月是艰苦的。但是,除去对他们的艰苦生活报以敬佩和同情之外,大家还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几十年前天天吃的红薯,却还是没能成为中国人的主粮呢?为什么相较于米面之外,人们不再寻找别的替代主粮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本篇文章,讲述为什么口感上乘,亩产还多的红薯,却最终只能成为餐桌上的点缀,街上的小吃。

饥荒年代的救命粮,现在却只能成为街头巷尾的零食

在历史上,每个饥荒年代都有那个时期的特定救命粮,70年代,就是红薯作为救命粮,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

“70年代的红薯,80年代的白面”,在七十年代,红薯就是每个家庭的主要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时的那个时期,虽然没有经历饿死人的大饥荒时期,但是水稻的低产量,仍然让饥饿像阴影般,笼罩在人们的头上。

白米白面对70年代的人来说,就是家中最为珍贵的存在。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如果能在平常的日子里,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或者是吃上热乎乎的白面馒头,家庭条件就已经算是非常优越的了。

更多的家庭是将红薯当饭,一大锅红薯里面掺杂着一点的大米,就这样一家人吃上整整一天——家中人口多,口粮少,吃了上顿没下顿。这就是当时的人们,对于那个时期最为深刻的记忆。

粮食的匮乏,让红薯成为了70年代人们的主粮。这红薯虽然味道挺不错的,但山珍海味也架不住天天吃啊,更何况天天吃红薯。

而红薯作为一个不是很合格的主粮,在人们吃了一段时间之后,也逐渐显露出它的弊端。

人们天天吃红薯,除了红薯稀饭就是红薯馍馍,吃的那叫一个难受啊,胃里直往上咕噜咕噜地冒酸水,心也烧的难受。

根据现代医学,大家可能都能知道要均衡饮食,吃的食物要尽可能地多样化,这样才能保证身体所需要的养分。

而现在,虽然红薯被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物,但是实际上,由于新鲜红薯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长期食用会对肠胃功能造成负担,造成腹胀、烧心等不良症状

但是当时的人们没有办法啊,除了红薯也没啥别的吃的了。

而为了让红薯的口感得到多方面的体现,人们也想方设法地开发红薯的新吃法。

比如说,把红薯切片晒干,吃的时候再煮一下。但是由于红薯中的水分在晒干后流失,导致吃的时候口感也不好,硬邦邦的味同嚼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切片晒干之外,人们还将红薯磨成粉,用红薯面制作大饼、发糕还有面条之类的面食,但是口感都不是很好吃。

最后大家发现,唉?这把红薯给制作成粉条还挺好吃的。好像至今大家除了烤红薯之外,最能接受红薯的加工品,就是红薯粉条了。

因此老一辈对于红薯,是有一种又爱又恨的心理的。

在之前的那段没东西吃的苦日子里,全靠着红薯,才能有今天的自己,不然早就饿死了;但是吃了十几年的红薯,早就给吃的够够的了。

再次看到红薯的时候,除了勾起回忆之外,还让他们想起的,是红薯在胃里的那种酸胀、苦涩的味道。

年轻的一辈们,没有经历过之前的那段艰苦的岁月,红薯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便宜又好吃的食物罢了。

红薯还是那个红薯,只不过吃的人变了。春去秋来,吃红薯长大的孩子变了一拨又一拨,唯一不变的,只有红薯香甜软烂的味道。

高产的红薯,为什么就不能成为我国的主粮呢?

这个问题,除了上文讲到的,红薯吃多了容易胃胀烧心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促使红薯的亩产量虽然很高,但就是在我国没有办法成为主粮。

首先就是最主要的原因,土地承包责任制度的改变。

原先成立合作社,大家都吃大锅饭。虽然说实现了每家每户的平等,但是没有差别的平均主义,也滋长了很多人的惰性。

粮食产量上不去,地里没粮,兜里没钱,大家都饿的前胸贴后背。

后来80年代,土地承包责任制度得到了推广,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被极大的调高了起来。

再加上袁隆平院士研发的杂交水稻,化肥农药的普及推广,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一年比一年好。

既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还能吃上花样繁多的面食,大家都吃的饱饱的,谁还天天吃红薯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红薯也迅速的撤出了独属于它的特定年代。

而除了粮食的增产之外,产量高,味道好的红薯,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强有劲的敌人,那就是土豆。

作为第四大主粮之一的土豆,其优点可要比红薯多了去了。

红薯吃多了可能会造成肠胃的不适,但是作为“完美食物”的土豆,就不会造成这种问题。

土豆更为优越的一点是,粮食蔬菜水果中,所包含着的营养物质,土豆基本上都有。而且红薯的吃法较为单一,但是土豆的吃法就非常多样了。

做主食吃,土豆可以做成土豆泥,也可以直接煮熟之后扒皮吃了;做菜吃的话,土豆的做法就更多种多样了,基本上只要厨艺及格,土豆就没有能做的难吃的。

而像红薯这种吃法比较单一的食物,在遇到土豆这种全能型食物的时候,只有被冷落淘汰的份了。

由此可见,红薯地位的下降是多方面的因素,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也有别的替代品的冲击。

但是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咱老百姓不爱吃,那红薯出头,变成国人主粮这件事也就变得遥遥无期。

红薯能否给饥饿贫困国家带去帮助呢?

既然国内没有红薯大显身手的位置,那放眼全球呢,一些贫困饥饿的国家,是否会需要红薯作为他们的应急主粮呢?我国能否将红薯出口到他们国家,一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呢?

仅拿一国举例,就可以得知上述的情形,实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海地,全球最为贫穷的一个国家之一,穷到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吃不上一碗白米饭。在海地,因为粮食和资源的极度匮乏,当地人民的主粮就是泥土。

用价格低廉的黄土,制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黄土饼,这就是当地人的一日三餐。带回家后,在里面加入盐和植物油进行搅拌,然后煎熟之后食用。

你要说,实在没啥吃的,就不能吃点野菜树叶什么的,用来充饥吗?

但是树叶野菜什么的,太难充饥了,挖了一篮子的野菜和树叶,吃完之后没过一会儿又饿了。

但是吃黄土之后,会在胃里和水混合之后,迅速的膨胀,形成一种饱腹感。饥饿感没有那么难以忍受了,目的就达到了。

在海地,每人一天的开销大概在10元人民币左右。这样的国家,你不能指望我们将红薯出口到他们的国家,然后进行商品的交易,他们根本负担不起进口食物的费用。

还有人说,那既然这样,把种植红薯的技术推广到他们国家呢?

只能说,一国的极度贫困,是多方面造成的。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有为,法律制度健全,百姓安居乐业,那这样的国家,社会经济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海地就是这样的一个反面例子,即使将种植红薯的技术推广到他们国家,混乱的社会治安,也会毁灭掉真正想自给自足的人。这样的国家,只能依赖国际上的救援。

而除了海地这种极端贫困的国家,其余的一些贫苦国家,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固定的饮食习惯。每个国家的饮食习惯都各有不同,对主粮的偏好也大不相同。

由此看来,让红薯远渡重洋,在别的国度大放异彩的话,还是很有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