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正在看一档名叫《少年烦恼研究所》的综艺。

节目组邀请了几个11-18岁的青春期孩子、孩子家长和教育专家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话题非常有意思,比如家长要不要干涉孩子交朋友、孩子该不该有手机自由等等。

其中一期,大家坐一起聊到一个话题:被父母监控是怎样的体验?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丁若虚分享到,自己曾经有一个学生,发朋友圈说,妈妈给他卧室装的门是玻璃的,家长美其名曰是采光好,但实际上,就是为了监视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完这个,主持人傅首尔立即问在场的孩子:你们的家长允许你们锁门吗?

14岁的姜涞立即回答:“我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有锁过门。”在家里,父母根本不会让她锁门,如果大人说了很过分的话,姜涞很难受,她就会跑到房间里面去,然后把门一锁。

这时候,她爸爸就会拿着钥匙把门打开,并连连质问女儿说:

“你为什么要锁门?” “你锁门什么意思?” “你什么态度?”

不仅仅是锁门的事情,在姜涞的房间、书房,都有父母安装的摄像头。

这种监控,她不是没有反抗过,她曾经直接把摄像头给拆了,但拆完之后,父母还是买了个新的装过来。直到现在,她书房里的摄像头还保留着。

看完这一段,我特别心疼那两个孩子,更为故事里的父母叹息。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一段特殊时期,他们自我意识爆发,想法天马行空,容易被他人影响,也听不进父母的唠叨。

家长想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明明有很多方式方法,很多人却选择了最笨的一种——安装一个监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孩子哪有什么隐私

是最无理的控制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

南京一位14岁的男孩打电话报警,声称自己的父亲装摄像头监控自己,警察赶到后,父子俩在家吵得不可开交。

父亲解释道:“孩子总爱熬夜上网,自己工作又忙,就想借监控监督孩子学习。”

孩子很生气:“你这是侵犯了我的隐私!”

爸爸理直气壮地反驳:

“我监控你什么了?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这样的事情,在另一档节目《朋友请听好》中也上演过,一位高中生来信讲述了自己被监控的经历。

要搬新家了,他本来很开心,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可没想到父母坚持要在他房间装监控。

因为这个,他非常生气,认为父母非常不尊重他,严重侵犯了他的隐私,为此他们发生了多次争执,但父母丝毫没有退让,还质问他:

“你一个小孩能有什么隐私?”

为了让他心理平衡些,妈妈告诉他,自己同事家的监控都是背着孩子装的,自己能提前告诉他,就已经是极大的尊重了。

真的很难想象,时时刻刻处于监控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你穿多少衣服,什么时候睡觉,在玩手机还是看书……一举一动背后,都会有一双或是多双眼睛盯着你,甚至有时候会通过监控摄像头呵斥你,这样的日子,跟坐牢有什么区别呢。

当孩子反抗的时候,只会迎来重复的质问:小孩子哪有什么隐私?

所以,孩子真的没有隐私吗?孩子被父母24小时监控是合理的吗?我相信,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所有家长都知道,但是却很少有人敢承认,即便承认了,也没有后续。

现实里太多的父母,学会了非常多的养育知识,却没有学会如何尊重孩子的隐私。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私自安装监控监视他人,涉嫌偷窥他人隐私,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追究其法律责任。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是监护人,并不是监控人,这种入侵,既不明智也不合法。

说好听一点,父母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好及时地干预纠正他,但说的不好听一点,这就是父母自私无理的控制。

那个花钱买来的摄像头,换来了父母的安心,却狠狠地践踏了孩子的自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爱之名的监控

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有位妈妈说:

“不装真的不行,天天躲在房间里熬夜、玩手机,这怎么行呢?等他把坏习惯改了,再来给我谈隐私与自尊吧。”

这话听着还挺有道理的,可是真的非常残忍。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成年人在工作的时候,脑袋背后就放着一台摄像机,时时刻刻监控着你,并且还告诉你:“我是好好监督你工作,要是干的好,怕监控干啥。”

这种逻辑,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上位者对下位者的“霸凌”。

因为老板是占主导地位的一方,所以我们被迫要屈服,也因为父母拥有家庭的核心话语权,所以孩子说了“不”也于事无补。

老板这样逼你,你可能会选择离职,同理,你这样逼孩子,孩子也会选择疏远你。

当孩子没有足够的私人空间时,影响的不仅仅是亲子关系。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私人空间被侵犯时,会内化出许许多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沮丧和自闭。

我曾经看到一位心理医生分享的案例。

一个初二的男孩,从小学开始就生活在父母的监控摄像头下,足足过了10多年。家长从来没有意识到有什么问题,他们工作忙,没有时间天天陪着,但是又想了解孩子在做什么。

刚开始的时候,是爸爸妈妈在看。

后来,家里老人也加入进来了,变成6双眼睛在盯着这个男孩,有时候还会远程跟他对话,声音响起的时候,总是会吓他一跳。

男孩直到跟心理医生建立起信任,才鼓起勇气说起这件事“太过分了”。

很长一段时间,他不管走到哪里,都感觉有人在背后盯着,自己拼命跑,眼睛就追着他跑。后来,他慢慢出现了一些问题,被确诊了厌食症,家长才急着找原因。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说过:“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你偷看他的手机、日记,你没日没夜地监控他,在他看来,就好比被扒了衣服拉到大庭广众之下,被扒去的还有他的自尊,和对大人的信任。

一开始,他们一定是羞耻和愤怒的,这是家庭矛盾爆发的起点。

紧接着,他开始反抗、逃避,也就是你越想看到的事,他越不想让你看到,他在争取自己作为大人的权力与空间。

家长的追击,会让他们更抵触,当这些抵触无法外放的时候,就会变成刀子刺向内里。

父母以为自己是在为孩子好,却不知道每一句“为你好”都是在筑起监牢。

孩子被推得越来越远,家长还在拼命呐喊。

焦虑的父母焦虑的孩子

独立的父母独立的孩子

想起来一个很小的故事。

朋友是一个事事周到的妈妈,除了工作,基本上所有时间都围着儿子转,她没有装监控,但是早就练就了一双“千里眼”。

一次,她在客厅坐着,远远地就看到孩子在书房发呆。

当她走过去假装送水果并提醒的时候,10岁的儿子问了她一个问题:“妈妈,你没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吗?”

就是这个提问,把她拉出来了。

为什么我们要去监控自己的孩子?第一层来说,是因为我们想要监督,这是对孩子的不信任;第二层,是因为我们不希望孩子走弯路,这是对孩子的控制;还有呢?

再继续深究下去,其实是我们想要孩子变得更好,这种“更好”让我们的焦虑已经无处不在。

养育一个小孩,真的是一个焦虑值不断增长的过程,习惯好不好,性格好不好,学习好不好,不好了会怎么样,怎样纠正他……问题一个接一个。

但朋友儿子的那个问题,像是击中了她:妈妈难道没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吗?

当你真正忙着做自己的事情,你读书、学习、工作、运动,还会担心孩子不够独立、不够热爱学习、不够有责任心吗?

当你真正专注自身成为优秀的大人,孩子也会循着你的足迹成为更好的自己。

与其把精力花在装一个监控上,整天的不信任孩子、控制孩子、为孩子焦虑,不如把这一份热情转移到自己身上,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光,改变家庭的能量场,找到自由成长的方向。

我们终究都要明白,父母孩子一场,恰到好处地撤退,也是一份礼物。

先有独立的父母,再有独立的孩子,先有不焦虑的父母,才有敢远行的孩子,我们过好自己的人生,也让孩子去过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无论对错,相互支持,各自承担,便是答案。

晓敏老师,专注青春期教育十三年,协助千万家庭走出困境,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和案例。如果你遇到了养育的困惑,记得,晓敏青春说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