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发布乘电梯爬山的图片。图/微博账号@逍遥散人M

爬山也能全程电梯?

据九派新闻报道,近日,“赛博爬山,全程电梯”的话题引发关注。相关视频显示,蜿蜒的扶梯搭架在山石间,电梯底部有钢柱作为支撑,游客站在电梯上便可观赏周围风景,一路被送至较高位置。有网友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爬山”,值得全国推广;也有反对者表示,爬山的意义不就在“爬”吗?

事实上,山岳景区(一种景区类型)建设电动扶梯所激起的关注与思考,几乎与当年山岳景区是否要配置索道一样,都在舆论场激起了涟漪。从20世纪80年代客运索道开始进入景区起,这种争议一直没有断。特别是对泰山等影响重大的世界遗产地建设索道,更是引发了争辩的热潮。

然而,争议归争议,索道的建设和增长,并没有因为争议而裹足不前。除了少数由于环境保护的硬性要求被叫停或拆除的索道外,索道的数量和规模持续快速增加,目前已成了不少山岳型景区的标配。

除了索道外,其他一些直梯、扶梯也渐次出现,遵循的也是与索道类似或相通的逻辑,比如当前公众关注的“赛博爬山,全程电梯”。

相比盘山公路,赞同者认为电动扶梯更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有了电动扶梯,孩子、老人等群体就有更多机会登临山峰,能让更多人体验在山之巅的乐趣。电动扶梯还能带来不同的观赏视角和身心体验,甚至其本身就是有吸引力的景观,提升了山岳景区的吸引力。

从景区角度而言,电动扶梯还可以缓解客流高峰时的运输压力,有利于应急疏散,维护游客安全。作为“二次消费”的重要方面,电动扶梯在丰富景区业态的同时,还增强了景区自身造血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然而,当蜿蜒起伏的山脉间,一座钢柱支撑的电动扶梯向山顶直直延伸,与苍翠叠嶂的山景形成强烈反差时,登山文化的意义也开始消解——爬山需要自己爬,登山需要自己登。

没有或只有很少的体力和精神付出,没有体会到登山的艰难过程,自然就无法理解登山的乐趣,无法与登山文化共鸣,也难以真正感受登山的乐趣。如果一味依靠电动扶梯,那么一些步行才能到达和观赏的景点就会被遗漏,旅游者反而缺失了深度认知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建设电动扶梯,不可避免地将破坏原始的地形、植被甚至生态,影响旅游资源和山岳景观。如果电动扶梯与景区的文化底蕴、氛围和气质不符,这种影响就更加突出和让人难以接受。

电动扶梯的设置,或多或少地强化了山岳景区的人工营造,加深了山岳景区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气息。此外,电动扶梯的商业模式,还会激发收入是否合理的质疑。

存在不一定合理,山岳景区电动扶梯的建设,不仅涉及是否要修得决断,还要考虑修在哪以及如何修。其中,修不修是根本问题。尽管设置电动扶梯有着很多理由,但是如果严重影响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甚至与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相悖,那么就一定不要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了绿水青山,就破坏了金山银山。如果设置电动扶梯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根本吸引力,破坏了氛围,人们反而无从感受登山的乐趣,无法更好地体会和认知景区的气质和文化底蕴,就有必要慎重考虑。

这并非一味摒弃现代设备,修在哪和如何修同样也是如此,都有一些应当秉持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和丰富游客的体验。不少地方景区,其实在这些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比如,都江堰步云廊是一条以歇山式古建筑长廊覆盖的扶梯,有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理念和人文关怀;恩施大峡谷观光扶梯则采用了原木作为材料,屋顶是土家风格浓郁的青瓦盖顶,整个扶梯就像一条土家楼带,和谐自然;而在宁夏中卫的沙漠天梯,则采取隧道设置,隐藏在沙漠之下,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也不更多地影响环境和景观。

其实,所有的营造都是未来文化的积淀,包括观光电动扶梯在内的景区设施营造也不例外。景区尽可能满足游客需求和营收的想法可以理解,当今人们的认知和理解也不一定正确。但无论如何,在景区设施的建造上还需要更慎重一些,多一些责任感,多一些对未来的承诺和期盼。

毕竟,加一个东西相对容易,要消除不利的影响就比较困难了。

撰稿/杨劲松(中国旅游研究院)

编辑/徐秋颖

校对/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