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大家都知道林彪不善言谈,很少在家中会客,可是也有例外。

1953年居住在北京毛家湾时,他就特意叮嘱过警卫,

“陶铸、黄永胜、韩先楚以及刘亚楼这四人来,不用请示了,直接会见!”

这四个人有怎样的故事?又与林彪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何能受林彪“青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陶铸:唯二的例外

有人说,“林彪这一生只与两人谈得来,分别是粟裕和老部下陶铸”,前者是因为能力,后者则是因为经历。

1908年,陶铸出生于湖南祁阳,他10岁辍学,艰难谋生,17岁投身革命奔赴广州,后来加入黄埔军校,参加南昌起义,一路狼烟烽火,可谓乱世英雄。

虽然学上的不多,但是他文化素养不差,革命意志也很坚定。

1935年在上海革命被捕后,他没有向敌人妥协,反而一边抗争一边研读著作。

也难怪性格乐观的他后来会与人戏言,“我是监狱大学毕业的”。

全国抗战爆发后,陶铸被营救出狱,先是被送到湖北进行青年干部培训,后来又被派到鄂中开辟革命根据地,各方面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很得毛主席认可。

抗战胜利后,他被派到了东北,成为了林彪的下属,当时的东北大部分都为国民党统治,革命形势相当恶劣,陶铸却无惧无畏。

一方面,在发动群众,清除当地的土匪恶霸,获得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他要贯彻组织的指示,进行土地改革,推动根据地建设。

在东北工作期间,陶铸名气很大,以至于当时军统人员特意派人前来策反,而当时军统策反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林彪,另外一个就是陶铸。

当时负责策反的,是林彪和陶铸的黄埔同学李鸣秋。

后来李鸣秋的确在四平街的一个村庄里见到了林彪,不过林彪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来意,并没有与他多说。

据说当时林彪就说了一句话,“来了便不要走了”,然后就找来了陶铸,给他们二人彼此介绍了一下,然后就匆匆离开。

之后接待李鸣秋的工作,就完全交给了陶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趣的是,李鸣秋非但没能策反陶铸,反而被他套出了不少消息。

而林彪与陶铸之所以关系好,有一部分原因是相处的时间久,但更多的是因为两人性格相合,也都不爱抽烟喝酒。

建国之后,陶铸一度被任命为副总理,协助周总理主持国家事务。

二 、黄永胜:功绩累累,过错涟涟

除了陶铸之外,黄永胜也算是林彪比较信任的一位老下属。

1910年,黄永胜出生于湖北咸宁,由于家乡革命风潮涌起,他17岁孤身奔赴武昌参与革命。

当时加入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同年就参与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后,部队向南转移,黄永胜跟随众人到达湖南,又与毛主席一同进行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中,他同样也坚定地跟随着毛主席。

再后来,林彪开始在我军中崭露头角,黄永胜也被调到了他的麾下,开始征战。

两人本就是老乡,性格上也比较相近,所以林彪对黄永胜也颇为重视。

林彪主战东北的时候,黄永胜就是他手下的一员干将,在林彪的领导下,黄永胜先后参与了四平战役、三下江南战役、辽沈战役以及平津战役等等。

总的来讲,黄永胜在林彪解放东北的过程中,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的,林彪也颇为倚重他,后来四野南下作战、广西剿匪的过程中,黄永胜都算先锋。

很多人说,其实他的军事才能是不逊色于许世友、韩先楚等人的。

新中国成立后,黄永胜更得林彪重用。

先是被委派在南方,历任13兵团司令员、15兵团司令员等职务,然后又参与了一些地方党政工作,成为了地方党政领导。

再加上林彪早年曾经受过伤,身体不太好,长期都在养病,因此当时他负责的华南地区,也基本都是黄永胜在管理。

1955年,黄永胜本人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而在57位开国上将,他其实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因为过去这些年他一直都在打仗,没当过一天的政治主管。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被授予上将军衔,由此可见他的战功。

三 、韩先楚:旋风将军,矢志不渝

同样经历传奇,并且和林彪关系密切的,还有韩先楚。

他早年是个篾匠,我来参与革命一路走到了开国上将的位置,功绩彪炳,令人钦佩。

更了不起的是,他始终不违初心,一直在为人民事业奔走,为建设国家努力。

1913年,韩先楚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由于家境贫困他早早辍学当了放牛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为了维持生计还曾去当过篾匠,直到1927年末黄麻起义爆发他才逐步参与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已经大放异彩,从普通士兵一步步做到了师长。

全国抗战中,他更是锋芒毕露,参与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当地的反扫荡斗争。

再后来,解放战争爆发,韩先楚被调到东北隶属林彪管辖,由于他在秋季攻势中的优异表现,一举摘得了“旋风司令”的美称。

与前面两位不同,韩先楚的性格与林彪相差较远,不过由于他具备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会所以林彪仍旧对他颇为认可。

抗美援朝之时,林彪因病未曾参加,而韩先楚却亲自坐镇38军,再次在朝鲜战场上为38军摘得了“万岁军”的荣耀。

说起来,这个名号还和梁兴初有很大的关系。

在抗美援朝之初,因为38军军长梁兴初没按时完成任务,彭德怀曾对其严厉批评。

之后为了让38军可以发挥出真正实力,梁兴初特意与38军一起,进一步研究了作战计划。

第二次战役中,38军14小时急行军70余公里,赶在了全机械化的美军前,成功穿插三所里与龙源里,抢占松骨峰,一举扭转了整个朝鲜战局。

彭德怀在嘉奖电的最后亲笔写下“第三十八军万岁!”

后来,彭德怀还亲自评价,“这是光荣的军队,是万岁军!”

韩先楚则是十分谦逊,“志愿军都是万岁军,这是大家的荣誉。”

由此就能看出,韩先楚荣辱不惊,很讲原则。

而后来他在中央会议上为邓小平说话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还因此与许世友被评为了“军中两霸”,一时趣谈。

有人讲,韩先楚和林彪的关系并不好,两人之间甚至还有矛盾,因为《辽沈战役》一书中就对林彪有过一些批评。

不过,光靠这本书里的内容来论证这一点是有些片面的,因为这本书在1988年才发表,而此时韩先楚已经去世了,因此并不能说书中内容都是他个人观点。

除此之外,书中也详细记载了林彪对东北战局的几次重要贡献,由此可见韩先楚是站在公正的角度上作了评判,并不涉及多少私人情感。

其实,他的这种精神特点,早在当初解放海南岛的时候就已经有所展现了。

彼时,海南岛有敌人的重兵盘踞,再加上海浪涛涛,以至于个别人滋生了其他的想法。

在这个关键时刻是韩先楚帮助大家克服了畏难情绪,鼓励大家继续斗争下去,

“过去我们打得赢,如今我们也可以,革命远没有结束,要大家共同努力!”

而韩先楚的胸怀坦荡,素来都是以革命与国家为先。

在主持福建省工作时,有一些人因为反对他的工作而受到了审查,韩先楚却明确站出来表示,

“喊打倒韩先楚的不能算错误。”

如此豁达,充分展现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而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共同为之学习。

只有像韩先楚一样,始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四 、刘亚楼:林彪挚友,空军元勋

上述三人选也都与林彪关系密切,但要论及私交,他们都要比两人差上不少,

这俩人一个是左权,另一个就是刘亚楼。

其中左权在1942年牺牲了,因此只剩下刘亚楼被林彪引为挚友。

林彪与刘亚楼的初识,应该是在1930年,当时红军进行整编,两人都在红四军,此后的革命生涯里,两人长期为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征的时候,林彪是军团长,刘亚楼在他手下当师政委,抵达陕北过后,林彪成为了红军大学校长,而刘亚楼则是训练部长和教育长。

直到林彪去前线抗日,刘亚楼去苏联求学,两人才分别了几年,后来刘亚楼学成归来后,被分配到东北战场,再次成为了林彪的战友……

而刘亚楼的才能也是得到林彪认可的,他曾表示,

“一个刘亚楼顶三个参谋长。”

纵观刘亚楼36年军旅生涯,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跟林彪“搭档”,相处的时间久了关系自然亲近不少,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两人性格互补。

开头也提到,林彪性格孤僻,冷静如铁,而刘亚楼则恰恰相反,他性格活泼,如火焰一般热情,而且急公好义,直来直去,被称作“雷公”!

旁人可能以为刘亚楼和林彪相处不来,可实际上两人私交甚笃,林彪在给刘亚楼的信中还曾明确提到,

“你我情同手足,是共患难的朋友。”

刘亚楼当初之所以会被选去苏联留学,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林彪推举,后来刘亚楼学成归来,罗荣桓和林彪又共同推荐他成为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参谋长。

刘亚楼和罗荣桓的关系且不谈,他与林彪的交际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能作为佐证,那就是在东北工作期间,刘亚楼常管林彪的家事,就连林彪夫妻吵架,刘亚楼都能劝一劝,而林彪也听他的劝告。

俗话说得好“交浅切忌言深”,能谈家事本身就证明交情深厚,更不用说后来刘亚楼病重,林彪还特意从苏州赶往上海,多次前去探望了。

要说与林彪“私交”,刘亚楼当属第一,只是他原则性也很强,讲究公私分明,所以他和林彪的交情十分单纯。

虽然刘亚楼在战争年代也贡献卓著,但是他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建设空军。

凭借着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的思想指导,刘亚楼带领中国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至于人们都说,“是他引领我们迈向世界空中强国”。

唯独让人感到惋惜的一点是,刘亚楼在1965年5月7日就去世了,年仅55岁。

在他的葬礼上,国家重要领导人几乎全部到场,比如说周总理,邓小平以及朱德等等,只是毛主席当时身在井冈山,没能够参加。

众人追悼之际,现场哽咽一片,就连周总理都沉痛地说道,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亚楼同志走的太早了……”

结语

纵观刘亚楼等四人,说到贡献其实个个都值得称道,而他们之所以受到林彪认可,甚至另眼青睐,其实主要也还是因为能力与作为。

诸位将军虽然都已逝去,但是他们的故事仍在流传。

也希望大家都能从这些故事中有所收获,取其精华,更上层楼,弃其糟粕,加以自警,望大家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