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喽”

“在吗”

“在干嘛”

三个连续发出的对话框,孤零零地摆放在页面右侧,像一颗颗投向黑海的石子,扑通一声,仿佛石沉大海。

“如何开启话题”,仍是千古难题。/《盛装恋爱有理由》

在社交便利且频繁的今天,“如何开启话题”却仍是困扰每个人的千古难题。看似简单的两个字,或许已经耗费了所有洪荒之力和试探的勇气,但“在吗”仍被网友们视作最讨厌的聊天用语之一。

一句来意不明的开场白,不仅残忍地留给对方关于“在”或“不在”的回复抉择,更容易因其千篇一律从而淹没在网络的信息洪流中。

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回应,那一定是如《黑暗荣耀》里妍珍丈夫那般:

“我回了,回了沉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了沉默”,怎么不算真诚呢?/《黑暗荣耀》

我们一边忍不住发问,这都2023年了,怎么还有人问“在吗”;也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人均社恐”的2023年。

对那些被生活与工作狠狠毒打的年轻人来说,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大家不是不想社交,而是不能。当“社交无力”和“社交疲惫”成为通病,人们最终都将外显为一个“社恐”的模样。

在社恐的日常生活里,社交并非不重要,但能发文字绝不语音,能一个人待着绝不扎堆。实在要出门,忘带钥匙可以,没带耳机不行。

甚至在社会的既定观念中,人到了一定年龄,自称社恐都不会有人相信了——无论主动选择还是被迫成为,大家对于“社牛”的模仿能力,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只是,这其中的无力和心累也只有自己知晓。

忘带钥匙可以,没戴耳机不行。/《不能说的秘密》

“我站在人群中却不属于他们。”此刻,所有社恐们都与拜伦那句诗达到精神共鸣。

到底怎样才能迈出那关键的第一步?来人啊,快“救救”他们。

成为社牛的秘诀,我知道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们常用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来表达永不枯竭的社交需求。当然,连社恐也不例外。

此前,《中国青年报》曾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并且77.56%的受访大学生曾尝试解决自己的“社恐”。

参加剧本杀、组队去爬山……如今的流行活动背后,或许也有年轻人“修炼”社交的努力。这些基于自身需求产生的社交动作,往往拥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而特定的环境也能帮助社交顺滑展开。

不过,游戏设计师@黄桃的草稿纸(后文简称“黄桃”)的选择仍然让人感到意外——“我最喜欢的(社交方式)是参加比赛。”

并非如《老友记》Monica一样的好胜心作祟,而是一种基于创业者本能的灵敏嗅觉,黄桃看重的是“比赛社交”的高效与高质。

她口中的比赛,是游戏行业每年都会举办的大型活动——48小时游戏开发大赛。这场限定时间与条件的游戏极限开发活动,会聚集行业内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游戏开发爱好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非好胜心作祟,黄桃看重的是“比赛社交”的高效与高质。/《老友记》

创业以来,黄桃就是大赛的常客,连续多年参加。在这里,她对于不断say hi这件事变得越发熟练。“因为大家都喜欢游戏,在这种特定氛围里的紧密联系,其实很容易去建立社交,并且能非常自然地达成合作。”

在遍地社恐的时代,黄桃社牛的一面或许显得珍稀。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单是“比赛”这个特殊的情景载体,就已经解决了社交里最初的难题。甚至开场白的答案就写在明面上——那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就是源源不断的社交燃料。

但比赛毕竟相对低频,黄桃还有其他秘密武器——互联网。和拥有绝佳互动场景的大赛一样,一些基于兴趣实现相遇的社交平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兴趣划分群体类别,让志趣相投者更好地相识、碰撞,积极氛围的社交土壤由此形成。

黄桃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瞬间。

此前,喜欢分享绘画作品的黄桃在社交平台上结识了一位曾为杨丽萍舞剧工作过的服装设计师。两人热络地聊起舞台角色的设计过程,对方无意间袒露了一句:“光设计图部分我都要折腾好久。”

这句无心之语,让黄桃一下子来了精神。

像过去无数次组队比赛做过的一样,她向对方伸出了橄榄枝。那句say hi,也变成了如今水到渠成的“让我的设计团队来帮你吧”。

后续的商业合作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有了黄桃及其团队的专业帮助,对方得以解放双手,在戏剧内容、服装制作等更擅长的领域大展拳脚。

后来,还有不少人在看到黄桃分享的作品后,主动找到她咨询合作。“可能这就是兴趣社交平台的特点,它会把你的内容送到同样感兴趣的人面前,快速有回应,也无形中有了很多机会。”黄桃曾粗略统计过,短短一年时间内,在社交平台上“无心插柳”达成的商务合作,已为自己的创业团队带来70多万元的额外营收。

一路创业,不断合作。这个世界向黄桃显露的机会,似乎永远比她想象中来得更多。而所有故事的契机,似乎就从那句自然而然的开场白徐徐展开。

所有故事的契机,似乎就从那句自然而然的开场白徐徐展开。/《重启人生》

把陌生人变成导师,我一路闯开剑桥大门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谁比@艾雪希 更能参透这个梗的绝妙之处。

这位就读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00后“物理少女”,人如其名——爱物理,也爱学习。她坦言自己虽是一个纯纯的唯物主义者,但无论是自己成长时期与物理的相遇,还是在社交平台上结识到自己的文章导师,艾雪希都选择用“缘分”一词来解释所有。

编辑完文字与配图,依次选择#物理、#量子力学、#今日打卡——这是三个最常出现在艾雪希的瞬间动态的话题标签,最后点击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艾雪希记录日常学习打卡的瞬间。

这是她在社交平台上日常学习打卡的流程,这个习惯就像每天八点起床、九点上课、十二点课间啃个三明治一样融进了她在伦敦的生活。

或许是其中某个标签发挥了神奇效力,在平台的兴趣推荐机制下,艾雪希在广场刷到了@MoreisDifferent 的瞬间。虽是只言片语,但关于量子信息的相关内容让她的“同类雷达”瞬间响起。

于是,以量子信息为开端,两人相谈甚欢。艾雪希很快便与这位定位于新加坡的量子物理博士达成“互关”。

量子信息,是艾雪希与MoreisDifferent是学术交流的开端。/《静雪》

临近期末,一门量子力学课程发布了论文要求。艾雪希打开关注列表第一人的对话框:“大佬,我这学期需要写一篇关于量子的文章。我希望把量子热力学和麦克斯韦妖结合在一起,然后……”

很快,她获得回复,二人开始讨论分析起了大纲架构。就连她自己也深觉意外的是,从初稿甚至到二稿、三稿阶段,MoreisDifferent都尽心尽力地为她提供了批注意见。

一步一步,他们将连接变得深厚。

有人感叹当下的人际关系就像蛛网一般,看似四通八达,但是摇摇欲坠、一碰就碎。好不容易通过兴趣建立了连接,转头又将迎来新的挑战——该如何将关系维系,让连接更进一步?这绝非易事。

正如“一万小时定律”所宣称的那般,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从普通人进化成大师的必要条件。那么,或许也存在一个关于社交的“一万小时定律”,讲究的是社交时间的长度与社交连接的深度。艾雪希与MoreisDifferent共同完成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学术交流获得的契合社交,给艾雪希带来的振奋感,并不亚于当初那个小女孩听到平行宇宙、虫洞、折叠时空时激起的无限好奇。

这段奇遇经历也被艾雪希写进一条“大佬密友分享”的瞬间,她骄傲地@出MoreisDifferent,并介绍道:“量子信息大佬,我的一等量子力学小文章的指导者。”

同样,这条瞬间中还记录着从地球科学航空航天、天体物理,到半导体及材料学、数学及计算机双专业等领域的学术大咖们。这些被艾雪希称为“宝藏souler”的神仙密友们,各自涉猎不同领域,但彼此间的学术交流和互动,也常常产生奇妙“火花”——志同道合的人,终将在努力追梦的路上相遇。

而这些奇妙的际遇,都缘起于艾雪希一直以来坚持的学习打卡与物理分享。“在社交平台搞学术,这乍一听很奇怪,但我确实有不少收获。”勇敢向前冲的人自有引力,而真诚往往也是现代社交的最大杀手锏。最近,这位总是自嘲“学术菜狗”的女孩,收到了剑桥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即将迎来人生的新阶段。

故事的结局,或许早已写在开头

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写道:“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成整个陆地。”

近400年后,这句古老的诗愈发像是写给今天的预言。

开场或许很难,但每座大桥打下的第一根桩,本就难一点。总有人值得让你把一句“在吗”变出千百种花样——

总有人值得让你把一句“在吗”变出千百种花样。/《重启人生》

黄桃表达诚意的方式当属“私人定制”。在从头至尾翻看完所有瞬间后,她会用“点赞”或送“礼物”的方式引起对方注意,例如,用画笔亲自将对方的瞬间变成有趣的插画,然后真挚送上。

艾雪希的开场主打的就是诚恳且执着:“你好大佬,看到你的瞬间,对于量子力学我也有一些想法想交流。”

接下来,收获积极的回应和友好的反馈,成为了故事延续的关键。《中国青年报》的调研发现,年轻人产生“社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害怕被拒绝”。

而因兴趣热爱产生开场的勇气,以善意鼓励收获坚持的力量,或许能够帮助每个“社恐”的灵魂迈出珍贵的第一步,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新故事:

就像有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着他在山间支教,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岁月;也将自己的流浪地球旅行经历,用图文记录。无论是为爱奉献,还是说走就走,他将“行动力”作为自己的开场白,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尽力纯粹地过好自己的人生;而那些爱心路上同行者的积极响应,也成为了他步履不停的动力。

将“行动力”作为开场白,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过好自己的人生。/《去有风的地方》

就像有人致力于书法传承,从汉服、书画到茶香花均有涉猎。她用书法DIY万物,将卷轴与笔墨作为自己的开场白,在平台上用一个个瞬间记录自己的书法生活,让不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燃起兴趣,纷纷留言,想要拜师学艺。同时,大家的奇思妙想也让她有了不断创新作品的灵感。

当一句话变成对话,当一段对话变成故事,便意味着——“我”从此变成了“我们”。这些真实、有趣、温暖的灵魂,便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赛博空间的神话”。如果说,消灭孤独是关于社交的最初愿景,那么找到同类、共同追梦则是当下年轻人的社交最高级形式。

人类永远渴望那份“把孤岛变成陆地”的连接,而社交平台正是我们这一代试图建立连接的奋勇尝试。

近日,新型社交平台Soul联合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青年开场白”活动,就呈现出了当代青年在社交网络中因兴趣开启交流、为共同志向拼搏的生活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SoulAPP青年开场白

正如视频中所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样的开场白,就有什么样的故事。故事没有人知道结局,就像开场白,也没有标准答案”。

尽管有人先天社恐,有人后天社牛,年轻人面临的社交困境往往并无二致——认识不易,交往更难。我们对于精神共鸣、收获认可的渴望,也将在集兴趣与温暖情感为一体的社交平台中得以实现。因兴趣相聚,由爱好深交,每一次相遇都是你我人生奇遇的开始。

找到同类是当下年轻人的社交最高级形式。/《二十五 二十一》

在Soul的陪伴下,无数青年与更大的世界产生连接,在同伴们声量宏大的支持与喝彩中,意气风发地迎接每一次人生的新开场。

正如《交往在云端》所言,哪怕是第一代传播技术发明的数千年后,培养有意义的人际联系仍是人类永恒的目标。

于是,当我们身处“云交往”时代,那些寻求共鸣、照亮彼此的每一次勇敢开场,都值得珍藏。尔后,面对那些关于人生抉择与追寻梦想的时刻,你我都不在怕的。

作者:王子岛

校对:黄思韵

排版: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