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间里,主播卖惨上演“苦情剧”;免费“评书机”里,长达数小时的“药品”功效宣传录音循环播放,“资深专家”“研发人”轮番上阵……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将普通固体饮料、压片糖果包装成“神药”,不少老年人信以为真,上当受骗。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消费市场里的诸多乱象,其中,对老年消费群体实施的骗局严重损害老年人利益,扰乱市场经营和社会秩序,社会影响恶劣。

对于老年人来说,防患于未然,提升维权、防骗、反诈意识和能力非常重要。 下面,笔者为您揭开骗子的两张底牌,告诉您如何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张牌:免费

家住安徽淮南的杨女士曾接到一个电话。来电者自称是北京某康复中心的“专家”,并向杨女士讲授所谓的养生保健知识。一来二去,杨女士和“专家”渐渐熟悉起来。不久之后,“专家”告诉杨女士,近期有政策,可免费获得药品及补贴,他特意给杨女士留了一个名额。杨女士当即同意,并提供了自己的家庭地址等信息。

后来,免费的药品陆续寄到了家,杨女士对“专家”深信不疑。此后,这名所谓的“专家”先后以开具困难证明、收取档案费、改名费、审批费、税费等理由,从杨女士处骗取3万余元。一年后,杨女士患重病去世,当“专家”再次打来电话行骗时,杨女士的家人识破了这个骗局,向公安局报案。

办案民警介绍:“冒充扶贫中心、医保中心、康复中心、医药公司等工作人员,以免费送药、送健康的名义,诱骗中老年人领取补贴或补助,缴纳注册、审批、开票等费用,是骗子专门制定的策略。在该案件中,17名嫌疑人各有分工,一切都是从‘免费’开始的。”

不法分子打出的第一张牌往往是免费牌。例如,网上免费抽奖、领红包,线下免费体检,听“讲座”送鸡蛋、水杯等小礼品,不法分子会给老年人一些“免费”的诱惑,消除他们的心理防备。然后,不法分子会通过手机扫码、活动登记等方式获取老年人的相关信息(如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以及病史等),进而了解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消费习惯等,为下一步兜售“神药”做准备。不法分子还会将老年人拉进微信群和QQ群,或是诱导其下载App进行“引流”,之后,各色人物粉墨登场,继续套住被骗进圈套的老年人,一步一步掏空老年人的钱袋子。

听听民警怎么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认清两张牌,守好钱袋子(附民警提示视频)

第二张牌:感情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机能会自然衰老,老年人往往存在基础性疾病,他们更害怕孤独,更需要陪伴,更渴望健康长寿。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老年人的这些心理,对其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看似善解人意,实则别有用心。很多老年人被骗子的“温情”所惑,在他们的情感攻势下落入陷阱。

“我仔细看了我爸花3000多元购买的号称可以降三高的‘好药’,它的标识其实是保健食品——糖果片剂。”报警的王女士非常困惑,骗子究竟是怎么让父亲深信不疑的呢?王女士说:“家里老人不听劝,子女的话都不信,却偏偏听信外人的话。”

实际上,这是因为不法分子打出了第二张牌——感情牌。当骗子表现得“比儿女都温暖”,老年人的心理防线就会逐渐被攻破,进而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而且,不少老年人在购买骗子兜售的产品时会瞒着子女,等到子女发现家中多了号称可以包治百病的“神药”等产品时,才发现父母可能已经被骗了。

2022年,安徽淮南民警在办理一起养老诈骗案件时发现,不法分子在成立保健品销售公司时,专门聘用了经过诈骗话术培训的“话务员”,实施犯罪。在民警查获的“话术本”里,骗子和受害人被标注为A、B两角,在A角(骗子)的“台词”后,还备注着说话时的注意事项,如“语气亲切、自然”“要带有惊讶和恭维”等;骗子会根据A角的话术,对B角(受害人)的回复进行提前预设。

“我们每天打电话问候他们,天天嘘寒问暖,天天陪伴,这些是很多老年人的子女做不到的。”骗子的这句话发人深思。在很多保健产品诈骗案中,骗子接触老年人的惯用伎俩就是不断联络感情,不少“产品推销员”会陪老年人聊天、帮忙做家务,甚至当干儿子、干女儿。无论是在网络聊天还是现实接触的过程中,骗子都会表现出对老年人无微不至的关心。

由于生活圈子变窄,接收的信息减少,老年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会下降,加上心理孤独,缺少亲情陪伴的老年人在遭遇莫名的“关心”和“善意”时,往往更容易被打动,甚至错把不法分子当成亲人、朋友,不知不觉地落入诈骗的陷阱。

亲人的关爱是老年人的“防骗之盾”。家庭成员要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心理状态,加强日常沟通和情感交流。在生活中,子女可以多向老年人讲解诈骗的常见套路,进行必要的风险提醒,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老年人的防骗能力,帮助他们远离陷阱。

听听民警怎么说

认清两张牌,守好钱袋子(附民警提示视频)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淮南市公安局 吴仍科

策划:王俊聪

视频:杨明昊 王珺珂

编辑:王千惠 尤颖康 于梦非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