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林市珲春街上匆匆经过,人们往往不甚留意农行南侧的一条小巷。这条狭窄的小巷夹在两座临街楼宇之间,连路牌也不曾设立。查阅九十年代初的地图,可知小巷名为通吉胡同。通吉胡同很短,向东不远稍有转折后,便是新安胡同了。然而就是这条短短的小巷,在解放前却有着较长的名字:吉长报馆胡同——民国时期,吉林省内著名的《吉长日报》报馆就位于这条小巷上。

晚清时,随着近代化浪潮席卷吉林,新的价值观念在吉林大地迅速传播,近代新闻媒体也乘势涌现。1906年6月初,吉林省城绅商蓝翎五品顶戴候选府经历王成全、候选训导杨敬修、天益堂执事李桂、同升当执事崔裕泉等十二人曾联名向吉林将军达桂呈递请示,申请创办报纸。

1906年7月吉林绅商以“宣上德、通民隐、开通风气、改良社会”为宗旨,创办了《吉林白话报》(见《吉林市发展史略》,其他资料认为吉林民办报纸始于1907年以后)。此后,《吉林报》、《公民报》、《吉林官报》、《教育官报》、《实业官报》、《宪报》、《吉林日报》、《吉林自治日报》、《新吉林报》等官方、民间报纸在吉林陆续创办。

省城办报热潮也波及吉林省的其他城市。1909年11月17日,在长春城西三道街,原吉林省咨议局赞助的《吉林日报》班底创办了一份名为《吉长日报》的报纸。1910年10月22日报社又迁回吉林城,落脚三道码头街、粮米行街附近,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才最终停刊。

由于《吉长日报》的采编人员,多为接受思想进步的青年,因此这份报纸的内容始终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正面揭露沙俄、日本的侵略势力的丑恶嘴脸,勇于借新闻报道坚定地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同时这份报纸倡导科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报道革命党人在吉林省的活动,反映人民群众反抗黑暗统治的情况,对吉林省民众的思想进步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或许正是源于这份报纸洋溢的凛然正气,在解放前吉林市的诸多报馆中,只有《吉长日报》凭借其在新闻界的影响,为吉林城留下唯一一个以报纸为名的地名。

在回顾《吉长日报》时,有一个名叫瞿钺的报界先辈很值得后世缅怀。瞿钺,别名瞿绍伊,1880年生于上海浦东张桥乡南瞿家宅,青年时留学日本,攻读政法。留日期间,立志救国的瞿钺在求学之余,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并出版爱国刊物。

归国后,瞿钺在吉林生活过一段时间。1909年,瞿钺随顾植到长春创办《吉长日报》,并担任记者,对这份报纸风气的树立起到过重要的影响。后来,瞿钺回到上海,仍活跃于新闻界。

抗战爆发之后,作为《申报》记者,瞿钺经常在报纸上发布揭露日伪勾结内幕的文章,宣传爱国抗日思想。这种正义之举令反动势力恨之入骨。最终,1939年7月间,日伪特务在上海公共租界将爱国记者瞿钺杀害。

往事如风,在《吉长日报》消失就十多年后,如今人们走过这条一度激扬文字的小巷时,恐怕已没有人会记起曾经的报馆和那份存在了22年的《吉长日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鸣谢好友贾大为先生(网名易林学馆)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