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洲青年嘉宾在会场外洽谈交流。

亚洲31国近400位优秀青年相聚广州南沙。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板块,如何为亚洲和全世界更好地实现和平、安全以及稳定作出贡献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希望。3月25日至26日,亚青论坛(全称“亚洲青年领袖论坛”)举行,亚洲31国近400位优秀青年相聚广州南沙。在维系世界和平、科技创新、文化交流中,青年正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力量,推动亚洲走向和平、发展、繁荣,推动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与世界共享机遇与市场

本月,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频频露面。

“中国是打造互利共赢型合作机制的核心,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区域和平稳定合作发展、共同繁荣的关键。”老挝国会副主席、和平与团结委员会主席宋玛·奔舍那注意到中国在维系区域和平与发展中的努力与实力,“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代表亚洲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发展多边外交。努力参与调解区域乃至世界重大问题与纠纷。截至目前,中国针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人类共同繁荣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十分契合亚洲地区的发展需求与整体走向。”

事实上,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正在通过多种渠道被更多国家认知。

“过去我们通过西方的棱镜理解中国。”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意识到,时代变化带来认识方式的变化,社交媒体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包括外部认识理解中国的方式,“人类的历史不应当由西方超级大国主宰,我们自己的遗产和知识积累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在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

思维方式变化带来国家意识的觉醒,谋求自立自强、寻求合作共赢日益成为各国共识。

在老挝青年联盟秘书长、老挝和平与团结委员会副主席莫内塞·劳莫阿松看来,亚洲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中国。中国拥有庞大的资本、人力、科技资源,同时能建立起与世界各国互联互通的良好合作机制,“中国已经成为了互利共赢型合作关系的核心。”

在推动亚洲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切实地让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机遇。

“去年,‘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的建设总量达到了25亿美元。倡议能创造附加值,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福利和减轻贫困等。”印度尼西亚国会对华友好小组主席普特丽·阿内塔·科马鲁丁在论坛上说道。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推出‘一带一路’倡议等各种举措,积极向世界分享市场和资本。”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菲律宾上好佳集团(中国)董事长施学理将公司业务拓展至10个国家,“尽管当前全球仍然面对很多新的挑战,但中国政府坚定推进这些发展项目和倡议的做法表明,开放、协作和包容在这一时期变得尤为重要。”

合作共赢抵御不确定性挑战

时代发展与国际环境变化,让全球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越秀产业基金管理合伙人、总裁卢荣将此概括为供应链、产业链、价值观的“三个重构”,即全球供应链的重构、绿色双碳引起的能源结构重构引发的产业链重构、社会撕裂带来的价值观重构。

变化之中暗藏风险,也带来机遇,谋求合作共同抵御风险成为各国青年的共识。

“时代呼唤更大的格局与胸怀,呼唤更好的方式与机制。”金融领域,贝克资本董事长兼CEO、阿波罗股份投资俱乐部创始理事长张克提出,应建立联审联投下的跨机构联合投资机制,形成良性协作生态,“同行冤家论貌似有理,实则偏狭,常易导致投资机构之间相互侵蚀、彼此内卷。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过去,唯有协作共赢才能紧跟脉搏、获得发展。”

聚焦时下科技热点ChatGPT人工智能,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姚志强聚焦于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及发展机遇。“2022年底ChatGPT人工智能程序实现了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历史性的跨越,彻底打破以往固有观念,特别是对未来商业范式产生重大影响。”姚志强认为,面对时代机遇更需合作共赢,“要抓好人工智能机遇,需要合力,最好是通过联盟或是共赢的方式往前推,推动行业更快发展。”

过去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深了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

“今天亚洲的青年精英们能站在这里,也说明我们人类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屏障。”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无论是经济、国家间的关系,还是世界的安全,人才的交流和货物的流通是保证。”他提醒,“在未来,社会仍然会面临不确定事件的挑战,只有构建全局性的社会意识,社会各界充分团结,才能构建起一个有韧性的社会。”

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印尼Etana生物科技公司总裁内森·蒂尔塔纳表示,印尼目前在医疗设备以及医药产品方面有非常大的缺口,虽然政府给予了生物医药企业很大的支持力度,但是还需要在高端技术、高端制造方面投入更多,这需要更多中国生物制药企业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亚洲心脏病学会副主席米斯巴胡同样深有体会。

米斯巴胡表示,不管是医疗设备还是药物研发,每个月他都能看到来自中国创新成果的新闻报道,“比如一种用于开胸手术的新型医疗设备,在中国大概有5到6家大公司都能生产这款设备,它是典型的中国制造。而每年大概有4000个心脏移植手术是在这款设备的支持下得以实现的,中国高端的医疗设备技术创新帮助挽救了许多心脏病患者。”

青年推动亚洲和平发展繁荣

世界的未来掌握在青年人手中。青年人的所思、所想、所做,影响着人类命运的发展方向。

“青年既是和平发展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建设者。”香港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文呼吁当今青年要有前瞻的目光、宽广的胸襟、自强的心态,“应看到全球经济发展中心向亚洲转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看到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趋势,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在链接世界交流合作中的独特角色。真正做到胸怀祖国,放眼四面,这样就会有更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实际上,活跃在各个舞台上的青年,已经自觉担负起建设一个和平、发展、繁荣的亚洲,推动人类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责任。

他们是科创的中坚力量。

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看来,未来汽车产业将成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庞大生态系统,需要青年突破原有边界,既要有整车硬件理念,也要学会市场运营。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活力、最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要成为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新动力。

他们是国家友谊的维系者。

“在赛场上我与其他各国运动员是竞争对手,但在赛场下我们是很好的朋友。”为梦想奋战过三届冬奥会的奥运冠军武大靖将竞技场上的友谊延续到场下,“他们多次邀请我在比赛之余去他们国家看一看走一走,我也邀请他们来我们中国吃烧烤,看看中国各方面发展,用体育精神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他们是文化交流的传播者。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每个国家都会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传统舞蹈传统文化。我希望全世界的舞者和艺术家们都能用你们的形体,属于你们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各自国家最优秀的文化瑰宝。”国家一级演员、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主要演员孟庆旸致力于以舞蹈向全世界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世界因多元而丰富,艺术因理解而欣赏,人类因和谐而共生。”

“网络上充斥了很多片面且失真信息,文化的力量、年轻人的力量能够减少偏见和误解,加强交流将带来更多正能量。”作为定居南京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一直希望将真实的中国传达给世界,“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以真实的故事展现真实的中国和日本。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也想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纪录片,介绍中国和日本文化,展现其魅力。”

他们将影响人类文明走向何方。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速度很重要,但方向更为重要,亚青论坛秘书长刘海江表示,“自工业革命以来,乃至未来几百年,人类的科技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此时,更需要人类把握住自身文明的发展方向。只有坚守人文内核,人类才不会在高速的科技发展中迷失自我。”

“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发展民生,共同减少贫富差距,保护地球环境,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将国家利益竞争控制在良性的底线之内。这是所有国家和人类的共同任务,也正是当代青年的必要担当。”

■聚焦

“湾区有大未来

南沙有大机遇”

亚青论坛与会专家建议广州

立足大湾区推动粤港澳融合发展

在中国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广州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能够发挥哪些作用?上周末的亚青论坛聚集来自政、企、研不同领域的专家人才,从人才培养、教育科研、投资建设、科技智造等不同角度,勾勒出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新愿景。

推进规则衔接

“未来之城”面向世界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点。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认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要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打造营商环境“新标杆”。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南沙是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枢纽节点、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其在推进规则和机制对接方面,展现出了“未来之城”应有的担当。

随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的出台,南沙被赋予了更高定位与新使命任务,青年人才将进一步加速集聚,新兴产业将进一步完善布局,广州南沙成为了一片生机勃勃、前景无限的蓝色海洋。

“湾区有大未来,南沙有大机遇。”借此政策之东风,紧抓机遇顺势而上,南沙积极推进与港澳的合作。“比如发挥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等创新机制作用,率先推动与港澳在更多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谢伟表示,目前已有2700多家港澳企业在南沙发展,集聚了400多个港澳台创新创业团队,港澳青年到南沙发展的意愿明显增强。

此外,在南沙,港澳青创“新十条”的出台,打造了一批青创基地;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先行优势,推动了39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促进创新、产业、资金、人才“四链”融合,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表示,如今大湾区加速形成物理空间上的互联互通,但要做到“四链”的系统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发展合力。“粤港澳大湾区要面向世界、深度融合,重点是规则的对接,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才能够充分流动。”

建设人才高地

打造大湾区“智”高点

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国家使命,高校的基础支撑和创新引领作用不可替代。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汇聚人才的大平台、研究人才的‘智’高点。”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丁友刚表示,作为广州的高校,要坚持立足湾区、面向湾区、服务湾区。就广东财经大学而言,学校坚持育才、聚才、用才“三管齐下”。一是聚焦多元融合,培养高素质财经法治精英人才;二是聚焦引育留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三是聚焦国之大者,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同样位于广州,暨南大学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港澳台侨人才培养基地,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彧表示,学校一直致力于培育具有家国情怀且学术优秀的新时代湾区人才。他认为,大湾区高校应致力于为湾区提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智力支撑,打造全球人才培养基地,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及高质量发展贡献大学力量。

李志坚表示,各个科创平台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大湾区纷纷落地,港澳、亚洲乃至全球青年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参与到全球产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湾区内许多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这里蕴藏着大量机会。

平台搭建与产业转型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致力于打造应用型民办大学和职业教育,华商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廖伊曼在论坛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将逐渐成为世界科创高地,需要更多应用型人才进行商业化落地,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去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为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我建议可以在大湾区建设一个国际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培养高技能人才,吸引青年过来学习、交流,共同建设大湾区。”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郑慧梓王一晴任燚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梁钜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