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生之路》在路遥《人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高双星的角色。他和高加林一起参加高考,但是没有考中,之后拿着全县第一个大学生高加林的录取通知书,到上海就读上海浦江学院。在学院里,他无所适从,同学进行文学创作争论时他像听天书一样,缺钱时化妆成农民工,去工地蹭饭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次聚餐会上,同学争论到高潮时一哄而散,高双星像个傻子似的坐在那里,成为买单人。但是他没钱,此时恰好社会学系的大学生陈秀礼坐在隔壁,替他付了钱,并且爱上了他。

高加林在《中国农民报》上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浦江学院的师生误以为是高双星所写,老师邀请他去礼堂做报告,讲述创作心得,他一脸懵逼,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时候,陈秀礼找到他,站在他的角度看了一篇读后感。高双星把陈秀礼的读后感在报告会上读了一遍,为自己解了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高双星经常去工地干活,俨然一个从陕北来的农民工。突然有一天,他想写作,于是写了一篇文章,拿给陈秀礼看,陈秀礼帮他对文章进行了润色,他把这篇稿子寄给了杂志社。一段时间之后,这篇文章被发表了,高双星成了浦江学院的文学青年。

他不愿(其实是不敢)用高加林这个名字,就用自己的真名“双星”作为笔名,开始写作,决定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但是每次写好之后都要拿给陈秀礼看,让陈秀礼帮他润色。

高双星的成长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这个人物是路遥的原著里没有的,导演可以随意发挥。观众没有比对,按道理是没有办法吐槽的。没想到,这个人设同样存在着明显的BUG。

首先就是,高双星是文学系,陈秀礼是社会学系,两人在餐馆偶遇,后者就大方地替高双星付了餐费。那次的餐费是36元,相当于当时工薪阶层一个月的工资,这个设定真是离了一个大谱。

陈秀礼作为一个大学生,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而且大有“是小钱不用还”的慷慨,也是让人佩服导演的想象力。帮别人付一次钱就爱上了对方,这是偶像剧中才会发生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秀礼作为一个城市里的大学生,一天农村都没有待过,居然可以从高双星的角度出发,写出那么深刻的读后感。虽然文学是创作,但是没有去过陕北,是不可能写出窑洞生活的,而且还写得那么身临其境。

高双星从一脸懵逼到文学青年,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这是不可能的。知识上的东西,英语可以突击,数学可以突击,物理化学可以突击,唯独写作无法速成。一个人写作水平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靠日积月累来的。一年之内,从读后感都写不出到成为文学青年,是绝对不可能的。

编导毕竟靠文字吃饭,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安排高双星每次写作完成后都拿给陈秀礼润色,来替高双星和自己打圆场。高双星对陈秀礼说是共同创作。可是,这不就是代笔嘛!

从剧情上看,陈秀礼的写作水平显然比高双星要高很多,对投稿轻车熟路。但是,陈秀礼居然没能发表文章,没能成为文学青年,反而是高双星一击即中。这又是一个反逻辑的现象。

导演显然是想通过“笔名”这一操作,去掉高双星身上的“高加林”马甲。但是,他瞎编了一个全县第一个大学生被轻易顶替的故事,显然没能说服观众,后续的创作也显得很苍白。

编导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编出来的农村故事漏洞百出;编导有写作的经验,编出来的写作故事还是无法自圆其说。估计这个编导每天都坐在空调间里,展开无穷的想象力,把《人生之路》当作玄幻剧来写了。

这里是静勤娱评,聊东南西北娱乐故事,品古今中外娱乐人生,欢迎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