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百问百答#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翻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教育好孩子,就是为人父母最神圣的使命。

作者 | 可乐妈

《人民日报》曾刊文,提出家长有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养育孩子,其实就是一场自我疗愈和成长,也是和孩子的双向奔赴。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某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当父母做对了,孩子的路自然就不会错。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今天分享给大家6张来自法国插画师@Marion Fayolle的哲理图,愿你能读有所获,成为高层次的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是一面镜子

照出了父母的样子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实验一开始,妈妈微笑着与孩子互动,孩子也表现得很开心。

然而,过了一会儿,当妈妈面无表情时,孩子立刻发现了不对劲,开始想方设法引起妈妈的注意。

面对毫无反应的妈妈,孩子表现出了焦躁、不安,不一会儿就崩溃大哭了起来。

父母透过孩子的脸庞,看到的其实是自己的样子。

在一个可爱、勇敢、自信的孩子背后,站着的一定是情绪稳定、乐观幸福的父母;

而在一个叛逆、懦弱、自卑的孩子身后,站着的则是暴躁、忧郁,随时都可能情绪失控的父母。

漫画家蔡志忠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自己的耀眼成绩,都离不开情绪平和的父母。

今时今日,他依旧忘不了:

当年,自己无比忐忑地向父亲提出想要放弃学业,专注漫画时,父亲没有暴跳如雷,而是温和地鼓励他:

“想好了吗?想好了就去做。”

也不会忘记,每当他受挫时,母亲无论再忙碌,也会放下手头的事,耐心倾听他的烦恼。

父母的脸色,就是孩子世界的颜色。

所以,情绪稳定是为人父母一生都要努力的功课,也是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和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天才

99%的天赋却被父母扼杀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有人问上帝:

“世界上那么多孩子,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却寥寥无几?”

上帝回答道:“因为很多孩子头上的犄角都被剪掉了。”

这人又问:“什么是犄角啊?”

上帝告诉他:

“犄角就是孩子的特质。 有些孩子的犄角被呵护得闪闪发亮,而有些孩子的犄角却被修剪得平平整整,这就是父母与父母的区别。”

还记得电视剧《小舍得》中的子悠吗?

他喜欢昆虫,梦想能成为一名生物学家。

但妈妈一见到他把蜗牛、蚂蚁带回家,就气不打一处来,批评儿子一天到晚摆弄“那些恶心兮兮的东西”;

他爱好足球,每周五都要和小伙伴们踢比赛。

可在妈妈眼中,爱好是要为补课让步的,足球不过是“浪费时间的东西”。

也因为妈妈粗暴的干预,原本有无限可能的子悠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平庸,最终,跌入抑郁症的黑洞。

可事实上,就像比尔·盖茨说的:

“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比鸡娃,父母更应该做的是看见孩子的特质,守护他身上独一无二的天赋。

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只有父母日积月累的雕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华学霸教子经》一书中写道: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时候缺乏自制力,不主动是常态,主动才是非常态。”

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自律,所有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认真负责的父母。

华人妈妈于巾帼,育有两个孩子。

大女儿萧宇琪从小自觉听话,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后来,更是成了全美最年轻的亚裔女性CEO。

然而,小儿子萧宇阳却与姐姐截然相反。

他调皮、懒散,做事三分钟热度。

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他从小不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一门心思想偷懒、玩耍。

练琴时,更是想方设法跟妈妈“斗法”:要么找借口说学校功课多,没时间练;要么坐在钢琴前胡乱弹,试图蒙混过关。

妈妈没有生气,更没有妥协。

在她看来,指望孩子自觉,是最无力的教育。

面对儿子的招数,她一一化解:

利用儿子贪吃的特点,“引诱”他有效率地做好功课;在儿子借口偷懒时,顺着儿子的说辞回击道:“那你今天一定也没有时间看动画片了”……

就这样,儿子渐渐改掉了身上的坏毛病,并和姐姐一样提前被哈佛录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虽然不是所有孩子都必须成为学霸,但剔除孩子身上的拖延、懒散、不自觉。

培养他们专注、认真、持之以恒的品质,却能让每个孩子都受用一生。

被圈养的孩子

永远也学不会飞翔

教育学上有个“鱼缸法则”:

说的是,几条小鱼被养在一个鱼缸里。

多年来,水温适宜、环境优美,每天都有人按时投喂,但奇怪的是,这几条小鱼却始终不过三寸。

人们一度认为,这些鱼的品种就是这样。

直到有一天,鱼缸被打破了,小鱼被放到了院子里的池塘中。

没想到,短短几个月,这些小鱼竟然长到了一尺。

其实,养孩子也是如此:

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而被圈养的孩子就像是小鱼,始终难以成长。

《奇葩说》中,有一期的议题是:如果你可以为你的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选择按下按钮吗?

在场的很多父母都选择了按下,但黄志忠却一针见血地指出:

“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完美? 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永远都尽可能的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诗人于戈曾说:

“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温室里养不出参天大树,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

想要养出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唯有学会放手,将选择和成长的权利一并交到孩子手上。

毕竟,性格和灵魂的独立,才是一个孩子行走世间,最大的实力。

父母的眼界

决定了孩子所能到达的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国策》里有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没钱,而是父母眼界短浅。

自媒体人@水清曾带过两个女学生,她们俩当初都很喜欢绘画,但成绩中等,在中考前颇为选择而苦恼。

一个女孩的爸爸认为学画费时间,短期内也挣不到太多钱。

于是,给女儿报了一所职高,准备让女儿毕业后去朋友的公司里做一份简单但稳定的文职工作。

另一位爸爸虽然家里经济也不宽裕,但他觉得孩子喜欢的,就一定会认真去做,而认真去做的事,绝不会差。

所以,第二位爸爸决定尊重女儿的选择,给女儿报了普高里的美术特长生班。

后来,这个女生也真的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还得了一个国际上的大奖。

毕业后的几年,女生过得的确比较辛苦,但却凭借着一腔热血从美术老师,到自己开培训机构,收入也翻了好几倍。

而读职高的女生,多年来一直过着无趣、死板的生活,工资也没有丝毫增加。

知名出版人路金波曾建议父母:

不要给你的孩子只塑造一个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要从小给他看星空、海洋、恐龙、神话、圣贤。

决定一个孩子最终走到哪里的,往往在于父母的眼睛能够看到多远的前方。

做父母,把眼光放长远,孩子的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父母是原件

孩子是复印件

清华大学有个因高颜值而走红全网的学霸,他叫陈逸贤。

读高三时,他登顶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高中组第一名,并代表中国出征伦敦;

大学期间,他曾与50多个国家冠军同台演讲,最终收获全球六强的荣誉;

师从的林潮教授甚至夸赞陈逸贤,是近十年来自己教过的最优秀的清北学生。

而他的优秀,始终离不开父母的以身作则。

上中学时,有家长问班主任:“孩子老是玩手机该怎么办?”

班主任便邀请陈逸贤的爸爸来班里分享经验。

没想到,陈逸贤的爸爸当即从口袋里拿出了一部老人机,说:“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否则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在场的家长先是惊讶,然后是由衷的佩服。

是啊。

如果父母都控制不住自己,一回家就打游戏、刷抖音,又凭什么要求孩子不玩呢?

很多时候,孩子身上的毛病,病根其实在父母身上。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克制,工作和生活都井然有序,孩子自然也会学习模仿,变得自强努力,卓尔不群。

父母阳光明媚了,孩子才会星光灿烂;父母都萎靡不振,孩子也只能颓废迷茫。

所以,想要让孩子积极阳光,自己首先要不断向上,不断成长,朝卓越靠拢。

久而久之,孩子看在眼里,想不优秀,想不出众都难了。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过程,而好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萨,能帮着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成就一番事业。”

再好的老师,都比不过父母的言传身教。

再好的学校,都比不上用心负责的父母。

所谓教育,不过就是先自教,而后教人;先自管,而后管子。

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尽己所能去照亮孩子。

点个“赞吧”,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和孩子比肩前行,步履不停,成长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