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对林徽因心灰意冷,所以转而追求陆小曼。胡适爱慕陆小曼,又希望徐志摩和林徽因旧情复燃,这样他才能和陆小曼在一起。

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时候,张兆和其实不懂爱情,她不明白这种感情是什么,看着那些追求者,只觉得寡然无趣。沈从文被拒绝的怒火喷涌在写给张兆和的信上,直把张兆和给热懵了,感慨沈从文的热情。

以上都来自新书《应解人间不自由》。作者谭伯牛虽然写的是民国文人圈的八卦,但心态可不是写花边新闻。在序言里,他就说明了用客观的写作态度,去探寻历史真相。这些名人轶事是了解名人的一种途径。那个时代东西文化交汇的时代下,文人们的生活是如何受到影响呢?通过材料形成因果逻辑,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名《应解人间不自由》颇具含义,所谓人间不自由,正是时代局势变化下,个体在价值观上受到的冲击,多多少少下,人的行为与初衷产生了割裂。应解,便是作者著书的理由,也是对读者的期待。

不自由的胡适

“爱情不是人生中唯一的事,只是人生中的一件事。”

胡适认为爱情是人生中的一件事,表妹曹诚英却把爱情当作人生中唯一的事。女子痴情,男子负心?

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胡适的负心是对原配而言。他和曹诚英的交往属于婚内出轨,是对妻子的背叛。曹诚英同样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她对丈夫以外的男人痴情一辈子,又该如何评价呢?

曹诚英和胡适的交往从信件开始:曹诚英让胡适指正自己的词。那是1918年2月14日。五年后,也就是1923年5月,胡适到杭州游玩。同年圣诞夜,胡适在北京写了一首诗《暂时的安慰》,诗里透露了一点心事。

作者结合其他学者的考证,最后推断出那年五月,胡适和曹诚英有了一段爱情,两人度过了快乐似神仙的三个月。那段快乐让胡适见到了一生中难忘的月光。在胡适心里,曹诚英就是心里的白月光。

可是胡适又是怎么对待白月光的呢?后来曹诚英去美国留学,不断写信给胡适,胡适一直没回信。曹诚英非常愤怒,而后收到好友的来信,大意是好友和胡适通了电话,意外的是胡适居然知道好友是谁。这让曹诚英更是恼怒,作为恋人,你一字不回,而只有一面之缘的学生却态度亲切?

三个月的情爱,换来的是后半生的冷遇,和胡适托人带来的200美元,只此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不禁要问一句为什么?

从蒋介石评价胡适的这句话上,也许可以猜测一些原因:“旧道德里的一个典范、楷模。”旧时代的楷模、典范是怎样的呢?大约用君子两字可以形容。那么若要保持这样的形象,该如何?可以认为胡适被“楷模”这个形象框住不得自由。

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便胡适、曹诚英只是一对普通的未婚男女,他们恐怕也难成就一段美满姻缘。因为旧时代的烙印在他们身上,新时代的思想也在他们身上,大胆的选择对男人而言,不过是一袭风流,对女人而言,可能是万丈深渊。

进错时代的萧红

年少的萧红曾想闯出封建社会的门框,但是现实一次次把她打回来。她只能求助于所谓的未婚夫,然而软弱的未婚夫没能带她走出更远就抛下了她。

而后的萧军和她牵扯不断,两人同时写作,却不是真正的平等。萧军是厌女的典型,看不起女性,又想要在女性身上找到慰藉。萧红和萧军不断来回牵扯,最后分开。

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婚,躲过战乱到了香港,她最后在香港离世。

骆宾基曾问萧红到重庆后,有没有想过离开端木。当时萧红曾是这么回答的:“我周围没有一个真挚的朋友,因为我是女人,男人和男人之间是不是有一种友爱呢?”

骆宾基没能理解萧红的意思,萧红只得再解释了一句:“因为社会关系都在男人身上,今天在任何地方,都有封建这个坏力量存在。”

这段对话显示的完全是视角差异,甚至是两性社会关系的差异。骆宾基是男人,本就在社会上行走,自然很难差距在社会关系上的困难。萧红是女人,一直知道封建社会下,女性是给圈固在家庭中的,不会有什么社会关系,她的经历也告诉她想要突围出去,获得社会关系是很难的。

社交圈中,女性往往是某某太太,而不是她自己,女性被遮蔽在丈夫的身后。这就是当时的状况。

萧红有大女主的个性,但没大女主的气运。她的一生都需要靠男人才能行走社会,但这不意味她真的需要男人,而是社会需要给她按一个男人。

若是在现代,萧红的命运肯定是不一样的,只能惋惜她进入了错误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维钧的“契约婚姻”

顾维钧有四次婚姻。第一次是包办婚姻,他不愿意,所以四年后离婚,这位妻子最后遵循旧时女子的选择出家了。第二次是国务总理的女儿,可惜她病死了。

这时候,顾维钧已经在外交事业中崭露头角了。他的外交事业需要一个女主人存在,也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援。就这样第三任妻子黄蕙兰出现了。

黄蕙兰是马来西亚首富的女儿,富而不贵是她最大的遗憾,甚至是她母亲、姐姐的遗憾。进入上流圈子是这三个女人的梦想。顾维钧的出现给了她们一个圆梦的机会。

当时顾维钧在参加黄蕙兰姐姐的舞会,看到了黄蕙兰的照片表示出了兴趣。就这样,黄蕙兰被母亲从意大利召回了,和顾维钧见面。

两人的婚姻可以说是各取所需,黄蕙兰想要提高阶层,顾维钧想要资金支援。

黄蕙兰确实想通过顾维钧进入上流阶层。可是顾维钧只是外交公使,不是外交官,这就不能达成黄蕙兰的目标,于是心有不满。同样,顾维钧会觉得黄蕙兰过于虚荣,却忘了这位小姐出身富贵。两人彼此无法更深入地了解对方。

最有趣的是黄蕙兰对于自己的定位,她其实知道自己为了什么结婚,更说是顺从了母亲的安排,她也不爱顾维钧,却会发出疑问:“为什么顾维钧不爱自己?”黄蕙兰认为顾维钧是看上了她的脸,这想法非常的大小姐了。

然而即便不爱,她也发现了顾维钧的才能,更觉得自己能帮助他的事业,于是一心一意地帮助他。最大的理由是她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教育,她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女主人。一方面她喜欢跳舞赌博,另一方面又恪守中国礼仪,不犯七出的任何条律。

所以顾维钧和她离婚时,她认为没有理由休妻,何况她把家里打理得那么好,前妻的孩子也抚养得很好,家人感情都不错。

真要评论两人的婚姻,确实开始是各有所需,共同生活后,顾维钧这个一心为国的读书人逐渐发现了大小姐的“不足”,会有厌烦也是难免。而黄蕙兰因为根深蒂固的旧时女子规范,即便厌烦顾维钧的有些做法,但也忍耐下去做一个合格的主母。

黄蕙兰一个生长在海外的华裔女性,居然也无法摆脱封建力量的余韵。

应解不自由

《应解人间不自由》民国时代下的文人,都有不自由的时刻。林徽因选择梁思成,除去感情外,是否因为梁启超负担了她所有的留学费用呢?

胡适怎么看待自己的楷模形象?是他的枷锁吗?所以才会说爱情只是人生中的一件事?

沈从文和张兆和结婚后,一度爱上别人,忠贞的爱情是他的束缚吗?

唐生明作为民国官衔最大的间谍,他的人生多是身不由己,这其中有自由吗?

作为了解民国名人的一本读物,这本书是不错的切入点。要真正解读这些人物的不自由,想来这一本书是不足够的。

【文/云玖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声明:玖弋阁 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玖弋阁,一周一书评,更多新书更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