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地球》讲的是我们的过去。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所谓的家国情怀。如果家没了,不是选择跑路去盖新家,而是带着家跑。如果你不能带回家,你必须把所有的东西都带走。太阳没了,于是地球装上了一万多台发动机,变成了一艘星际飞船。
人类是多么热爱这个家,才选择了这种成本极其高昂的方式。推动地球发展所需的技术和资源可能已经超过了人类的规模。如果人类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早就应该想出更好的办法了。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它只是以科幻小说的形式收集感性的理解,追求自身诉求的最大化。我们不必苛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融入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价值观。因为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而且里面包含的东西很多,想必大家看了之后也会有自己的理解。
太阳迟早会灭亡,这是自然规律,但这种事情在人类尺度上同样不存在。我们一定要牢记尺度的概念,因为它是认识宇宙和人类命运的关键,也是让免于坠入绝望深渊的关键。乐观地看待,理解尺度,我们不必为无法走出太阳系而难过,也不必为太阳终将灭亡而沮丧。只要不做自杀这种蠢事,希望之门就永远敞开。

电影中的一些设定当然是有科学依据的。比如氦闪,比如引力弹弓,比如罗氏极限。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并没有那么严谨。但影片似乎更追求宏大愿景的呈现。
电影中也有一些明显的漏洞,比如点燃木星。相比之下,电影《2010:太空漫游》就没那么生硬了。或许是因为后者将点燃木星的任务委托给了一个神秘的外星文明。毕竟,这种事情不太可能发生。
被木星俘获的地球不一定会直接撞击木星,被木星俘获的地球大气层也不会直接被木星吸走。同样在1994年被捕获并撞击木星的苏梅克列维彗星,在绕木星运行多年后解体坠落。

说了很多坏话,但不代表不推荐这部电影。如果能一直往这个方向走下去,《流浪地球》或许会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电影的配乐也很棒。有一些地方很明显是在向前辈致敬,比如《星际穿越》。所以,非常值得一看。不管怎样,看着结冰的裤衩,看着东方明珠电视塔,看着路边街头红底黄字的全息横幅,还是很亲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