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进化论里,人类最早可以追溯到海洋生物,并由其演化而来。

一路上我们的祖先从海底呼吸逐渐上岸,抛弃鱼鳍,化为脚掌。

但是,这个说法里藏着一个巨大的漏洞,因为在鱼类向两栖类演化的重要节点上,出现了一大段空白,而这段空白被学者称为柔默空缺。

这是泥盆纪的四足动物和石炭纪四足动物类群的对比,很明显进入石炭纪后。

海洋生物逐渐开始退去鱼的特征,出现四肢,逐渐开始适应岸上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中间转变过程的证据却少的可怜,几乎没有化石可以证明存在过中间这个转换的阶段。

我在柔默空缺的文献里找了一圈,能作为证明的也仅有一些残存下来的脚印和骨骼。

从这些脚印大致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正在转变中的生物,从鱼鳍逐渐向脚掌过渡。

直到现在还是无法解释,这段时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化石数量如此稀少,但江湖上还是流传着各种传说,当然都是比较科学的解释。

为了理解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我就又翻了几篇观点不一样的论文,试图理解顶尖学者都怎么解释这个现象,结果所有线索都指向一个事件。

泥盆纪后期大灭绝事件。

在泥盆纪最后的2千至2千5百万年期间,灭绝速率明显提高。

在这场大灭绝中,又可以区分出大大小小8-10个不同的事件,其中又有2个尤为严重。

分别叫凯尔瓦塞事件和罕根堡事件。

而罕根堡事件,则很有可能就是造成在石炭纪初期1千5百万年间缺乏陆上动物的化石纪录的元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大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在我读到的不同文献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大概归类后我总结出5个主要原因。

前几个都好理解,但最后一个就有意思了,植物演化。

难道植物也有能力造成全球大面积的灭绝吗?没错,往往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就是关键原因。我们来仔细看看。

在泥盆纪时期,陆地上的植物开始野蛮生长。它们的最大高度从泥盆纪初期的30厘米演化至后期的30米,整整高出了100倍。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植物开始碾压动物对地球的影响力,成为故事的主角。

这种转变目前被归因成维管束的出现。

这个维管束就是一种植物的营养输送系统,使植物的身躯可以长得更大且复杂。

同时还有另一个无比重要的演化才让植物实现了逆袭,就是种子。

种子的出现使植物的散布范围开始扩展。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使植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力大增,陆地上还缺少能抑制这些植物生长的动物。

古蕨属植物表示没享受过这么好的条件,当下就决定开疆扩土,形成大片大片的森林, 连锁反应就此开始。

植物一但高大起来,根系也就越深越粗壮,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就越大,要不肯定底盘不稳,外强中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片片的森林开始往地底扎根,穿破地表上层的岩石,把以前的地面结构打破然后重组,形成了更深的土壤。

被破坏的岩层又经过,风化又释放了大量藻类需要的营养盐,这些营养盐又随风飘入水里。

水里的藻类表示,我也没享受过这么好的条件,当下就决定大量繁衍,这就导致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水底极度缺氧,而这种情况也被学界称为优养化作用。

缺氧能引发的问题就很多,严重缺氧更不用说,直接导致大片动物灭绝,新一波的连锁反应又开始。

巨量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大气里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二氧化碳又是地球大气重要温室气体,进而导致气候开始变冷,冰河大量扩散。

含硅酸盐的岩石风化进一步降低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让本就寒冷的地球雪上加霜,并使海平面降低。

最终水生生物被迫上岸,大量古生物在此期间灭绝,但你一定想不到这件事最终带来了什么结果。

和生物无关,由于氧气的缺乏,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因此而减缓,变得更容易保存。

再加上多孔的礁石本来就容易保存石油,最终泥盆纪的地层成为石油开采的重要来源。

也就是说这一系列研究总结出来一个道理,大量石油就是从这时候存下来的。

科学家们绕了一圈,没有找到直接导致这个时期缺少化石的原因,却发现了完全意料之外的结果。

有时候科研就是这样,而这些上古时代的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被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