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苏轼不仅爱写诗词,也爱品评诗词。

他曾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来成了王维公认的“标签”。

对于诗人,苏轼特别推崇陶渊明,其次便是柳宗元。他曾说过,“柳宗元诗在陶渊明下,苏轼上”。

有时还将陶渊明和柳宗元相提并论,认为他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曾经对柳宗元的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评价过很多柳的代表作,称《南涧中题》“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古今绝唱矣”;赞《江雪》“信有格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

但对于柳宗元的另一首诗,他的评价却两极分化。

先是赞它“有奇趣”,然后又批评它结尾两句画蛇添足。

这首诗便是意境绝美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诗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柳宗元21岁便高中进士,曾任太子近臣,曾积极推动并参与“永贞革新”的变法运动。

但好景不长,赏识他的唐顺宗只登基不到一年,就因病无法掌控局势,被迫禅位了。

新帝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制造了“二王八司马事件”,将改革派的小团体贬谪出京。

柳宗元便是其中一位司马,被贬到了永州,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权力中心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到永州时,柳宗元的生活十分艰苦。

前三四年的时间里,都处于“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的状态。

因为地位低微、囊中羞涩,甚至没办法修建居所,只能借在龙兴寺内。

被贬半年后,柳宗元的母亲就过世了,而他的妻子去世更早,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人生遇到了重大的转折,仕途从云端跌落到深谷,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且又贫病交加、孤独难言的柳宗元,只能寄孤愤于诗歌。

在这里,他写下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极致孤独,写下了“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的痛彻心扉,写下了“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的悲壮惨烈。

而《渔翁》,是柳宗元在无奈之下,只能寄情于山水的自遣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停船歇宿在西山下的渔翁,他在清晨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待到旭日东升,云雾散尽,他的身影早已消失,只听到桨声从青山碧水中传出。

回首远眺,只见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的白云相互追逐。

这首诗仿佛淡远清逸的水墨画,充满了神秘缥缈的氛围;这位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也正是柳宗元情怀的化身。

苏轼读完这首诗,不由得赞叹,“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

“反常合道”是古典诗艺的美学原则之一,即反叛通用句式与陈陈相因的想象,写出违反常理的诗句。现代诗推崇的“语言陌生化”,与其一脉相承。

以这首诗为例,取水做饭本是寻常事,柳宗元却用“汲清湘”、“燃楚竹”,不仅造语新奇,令人眼前一亮。更营造了一种超凡绝俗的感觉,背后似乎还隐藏着诗人孤高不染的品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亦是如此。

写完取水做饭,后续理所当然便应该直接描写渔翁了吧?但柳宗元不,他写日出云散,青山绿水愈发清明,但人影却消失不见,只隐隐约约听到划船的声音。

这样万籁俱寂的环境中,“不见人”的寂寥与“欸乃一声”的清音,营造出了悠逸却孤寂的境界,仿佛映射着诗人追求脱俗却又渴望世俗的矛盾心理。

然而针对最后两句,苏轼却不大欣赏,认为其“虽不必亦可!”

意思是这两句画蛇添足,就算删掉也不影响诗的整体。

苏轼的这个评价引发了后世近千年的争论,各位评论家各抒己见,评价不一。

南宋诗论家严羽就很赞同苏轼的说法,认为“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出,亦必心服”。意思是就算柳宗元再世,也必然对苏轼心服口服。

明代诗学评论家高棅却不认同,他说“此诗气浑,不类晚唐,正在后两句,非蛇安足者”,言下之意是这最后两句加了才更显气势,根本不算是画蛇添足。

民国学者章士钊则认为,“前四句是主,后两句是宾,宾主合参,始成全壁”。

个人愚见,如果删去了最后两句,那这首诗或许只是一幅孤高清寂、悠逸恬淡的画,我们和诗人一样都是旁观者。

正因为有了这两句,才使诗人变成了画中的主角,也才能更直接地窥见他想表达的情感。

渔船已进入中流,诗人以渔翁的视角“回看天际”,看到山岩之巅,白云互相追逐。

岩上无心云相逐”,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陶文中,云和鸟都是自己的化身,隐喻了自己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

对于柳宗元来说,大自然是美好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是值得珍惜的,但他的内心,始终忘不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那岩上相逐的白云,是曾经的热望,即使经历了无数打击,依然生生不息,始终无法磨灭。

在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开头,柳宗元曾写过这样的话: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意思是自从我成为了有罪之人,居住在永州这个地方,经常因为恐惧而战栗。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恒惴僳”三个字,形象地概括了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的心境,政治上失败,生活中的屈辱、压抑,理想与抱负的渺茫,让他时时处于忧愤的情绪之中。

他在山林之中,是漫不经心的,有一种希望排解寂寞与愁闷,但排解不了也无所谓的精神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确实,都说寄情山水,但真正的痛苦,又怎么可能通过外物来得到解脱呢?

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风景还是美酒,都不过是短暂的慰藉罢了。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失去了最后两句,《渔翁》这首诗便不再完整,丧失了复杂的情感表达。

不知道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