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世家丛起,名人辈出。鼓楼区位居省会中心,更是群星荟萃之地,虽历经岁月淘洗,其丰功伟烈,赞在人口者,乡邦引以为荣。群贤显身扬名,或由身处高位,政绩卓著,或因文才富赡,著作等身;或缘科第世家,代有闻人;或出开先风气,冒险犯难,救世济民。要之,皆有大功于家国,有盛德于社会,其声光震铄古今,为众人所钦仰者,故载诸竹帛,铭于金石,累世流传永为旌式。但日月之明,不掩萤烛之光,民间固多以积德行善、嘉言懿行、利国济民留盛誉之仁人志士,其事迹或不载于史志,其声名或未显于廊庙,而民众受其恩德,至今永誌弗忘,有谱牒载其事实,垂于后世,在乡井播诸口碑,颂其功德。是亦孔子所称“礼失而求诸野”之一端。今设此《你未熟知的鼓楼名人》栏目,以记载名声未著于世,而事迹实彰于时者,为之鼓呼揄扬,以励来者。不使先贤德音辉光沉湮于历史埃尘,而致长久寂寂无名焉。

黄花岗烈士林文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当时各地官场腐败,苛捐杂税繁重,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福建有志之士开始纷纷加入反侵略反压迫斗争中,准备发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起义。
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起义虽败而烈士们舍身救国、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却震动寰宇,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同年十月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加快了清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
广州起义后,有72位烈士遗体被合葬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福建籍烈士占19人,以10人才学兼优,被称为“黄花岗福建十杰”。林文是十杰之首,本文简述其事迹如下:
林文(1887-1911),初名时爽,字广尘,号南散,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出生于北门华林坊的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林鸿年,状元及第,官至云南巡抚,为官清明廉洁;父亲林晸,有孝名。1905年,林文时年十九,东渡日本留学,先到成城学校学习,不久改念日本大学法科,专攻国际公法,且利用课余时间研究王阳明学说和禅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与林觉民、林尹民住在一起,时有“三林”称号。当年8月,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非常器重他,委派他担任福建分会会长。林文多次参加同盟会组织的武装起义,往来于香港和南洋,做了许多革命工作,虽历尽艰难危险,却毫不退缩。他逐渐树立声望,被尊称为“林大将军”。

林文画像
1911年春,他忽然接到同盟会领导人黄兴、赵声来信,信中告诉他:“事大有可为,请偕同志来。”此时林文患病并未痊愈,马上与闽籍同盟会同志回国。到达香港后,筹划发动4月27日的广州起义。清廷官吏本就对革命党人防范严密,起义消息不慎走漏,清两广总督张鸣歧于是严加戒备。起义前夕,形势十分紧张,已到广州的革命党人看到起义队伍还没有集中,有人便主张暂时退却,有的人建议改期行动。林文代表福建全体同志与四川革命党人喻培伦表示要立即起义,且态度坚决。黄兴平日非常器重喻、林二人,遂决定立即发动起义。
林文在起义中奋勇当先,冲锋陷阵,敌人不敢阻挡。
时至东辕门外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先锋队相遇接战。林文曾听赵声讲过,李准队伍中有同情革命党的人,于是他奋身向前高呼:“同胞们,我们都是汉人,应当同心协力,一起把异族除掉,恢复我们汉族的疆土,我们彼此不要自相残杀吧!”话音未落,敌人枪弹已击中他的脑袋,时年仅25岁。

林文墨迹
林文在起义前曾对同志说:“我们是革命军,我们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千万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我们的革命志愿完成后,我就要离职弃官,只当一个大中华的国民就心满意足了。”林文幼承庭训,喜以古人为榜样,曾镌刻一印曰:“进为诸葛退渊明”,这或许能为这句话作一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