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麟童、刘新阳编著)

李麟童、关秀莲夫妇与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王景山夫妇合影

“北马”评说“关外唐”

1960年的夏天,沈阳京剧院正式成立以后,由唐韵笙先生首次率队一百余人进京向中央领导做汇报演出。我们一到北京就受到了梅兰芳、马连良、装盛戎、张君秋等先生的热烈欢迎。在北京期间,除唐先生主演的看家戏《刀劈三关》(根据注笑侬的剧本改编而成,但具有唐先生独特的风格)和《古城会》外,沈阳京剧院还在北京分别上演了由尹月樵、李春元、范成玉、管韵华以及尹月樵、吕香君和我主演的新编历史故事戏《海瑞背纤》和《西海郡王》。而此时又恰巧赶上北京京剧院的《赵氏孤儿》彩排,于是在一天的早场,唐韵笙先生率领我们到护国寺附近的人民剧场去看《赵氏孤儿》的演出。演出结束后,唐先生又带着我们到后台给马、谭、裘、张等诸位先生道辛苦。当时马连良先生不无感叹地说:“我们当初在整理剧本的时候,就想到了赵盾在前边应该有一场‘扑犬’,当时我们就想到了您的《闹朝扑犬》,假如您能参加我们的合作,我们一定加上您的‘扑犬’,那么一定会使这出戏更具光彩。”(按:《闹朝扑犬》后由唐韵笙先生改名为《闹朝击犬》,它是唐先生的代表作之一。1932年首演于奉天的共益舞台,其中专有“扑犬”一场:唐先生饰演的赵盾内戴白发鬏、外扣黑相纱、戴白三,内衬箭衣、外褶紫蟒、执圭、足蹬三寸的厚底儿靴,并有甩蟒、跪步、转身、甩三滑步、大滚等复杂高难动作且边舞边唱[斗鹌鹑],十分精彩。值得一提的是,唐先生的蟒、带、水袖、髯口、圭在翻跌滚打中干净利落、一丝不乱,互不挂碍,更令内外行软服叫绝。)唐先生听马先生这样说也很谦虚地说:“我的‘扑犬’也没什么特别的,倒是希望今后能有合作的机会。”

可惜两位宗师的这一愿望却始终未能实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马先生首先含冤离开人世。四年后的3月13日,唐先生也因长期被迫害备受折磨,最终因心脏病突发饮恨去世于自己的寓所,思之怆然。

摘自1999年7月26日《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