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曹玲娟

3月26日,以“死亡是温暖的”为主题,2023第五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协办。

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发表主旨演讲“生死的沉思”。韩启德表示,理性很难破解生死话题,更多要靠情感,最为大家接受的还是这个有情感的说法:“我们来过,爱过,奋斗过,做出了一点贡献,还留下了一点光亮,那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所以,生死问题不仅是哲学理性命题,还是一个有温度的感性问题。

CCTV主持人、节目评论员白岩松在演讲中表示,中国古人对生死本有着豁达的智慧,生命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完整过程,而死亡恰恰是终点处的一面镜子,反过来照射着人生,让我们必须珍惜时间,在有限的生命空间更加精彩。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骨肿瘤科主任孙伟介绍,在中国,每年有新发的儿童和青少年骨癌患者约1万人。为此,医院开展了阳光学堂、绘本伴读、童影留声等爱心服务和人文活动,并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设立“公济青少年骨癌公益基金”。病是科学问题,病人则需要考虑情感、感受、承受力等,因此医学需要科学精神,更需要人文关怀。

论坛发表“2023年北大清明论坛共识”。“共识”提倡全方位认识死亡,打破死亡的冰冷印象,还原死亡的温暖面貌;提倡全程的死亡关怀,医疗-殡葬协作,家庭-社会协同,创造温暖的死亡场域;提倡全人眷顾的生死观,用爱与尊严延续逝者的生命荣光。

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医疗观、殡丧观,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和福寿园国际集团于2018年发起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论坛在清明节之际研讨“死亡辅导”“死亡关怀”“医疗•殡葬一体化”“生命教育与死亡审美”等话题,以期不断打破避讳死亡的语境与禁忌思维,让生死两安,生死两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