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兄/文
昨天发了一个小稿子,一辆疑似综合执法局的无牌照车辆街头行驶,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猛将兄感到奇怪的是,不少网友在打赌,“这篇稿子会不会删”,还调侃我“胆子不小”“小心封号”。
说实话,这两年猛将兄的有些稿子的确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掉,但诸如此类并不算大事件的稿件,只是温和的批评,都会让大家立刻联想到“删稿”,可见大家已经适应了自我审视,习惯了沉默不语。
不止一个人,甚至包括媒体同行都说,我写得“尺度较大”如何如何的。
我觉得并非如此,只是大家现在已经习惯了闭嘴。
0 1
媒体不就是身负着监督的职责吗?
比如城管车辆未悬挂号牌的,在2015年的时候,本地媒体曾多次发微博质问,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了。

当时媒体指出,城管部门“希望市民能够理解”的理由不充分,“执法者罔顾法律,如何让民众信服”。
这些声音,不都是很合理且正确的吗?
猛将兄当时也在报馆,也没听闻城管部门前来要求封口,也没收到任何指令要求不得跟进此事,而且的的确确是督促着行管部门解决了不少城管的执法、垃圾清运车辆的无牌无照的问题。

为什么七年前的质疑大家就会觉得正常,如今同样的声音就会觉得刺耳呢?
在2013年,同心县一辆警车没挂车牌被曝光后,当地回复称“丢了螺丝导致车牌暂时没有挂”。同样是本地媒体进行了报道监督,最终这辆警车的驾驶员被“一次记12分、罚款200元”。
这事最终中国纪检监察报评论称是,“警车被罚彰显法治公平”。
0 2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猛将兄在报馆时,经常能编辑到不少监督本地权力部门的新闻稿件,比如批评辅警单独开罚单、城管在步行街剪飞老人卖的气球、游戏厅疑似有保护伞通风报信等等等等。
这些稿件在当时很正常,为何到了现在就变得稀缺了?
其实一切都没什么变化,猛将兄这里的稿件放在十年前,就是报纸上电视中常常刊登播放的内容;放在二十年前更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件。
只是当我们习惯了之后,温和的批评都仿佛都刺耳了许多。
还记得2010年,银川晚报独家报道出《宁夏新大地汽车,三年仅造了四辆车》,后来新华社、焦点访谈都来一探究竟,最终将这个项目的画皮揭开。

发现问题,及时止损,这是多么的“正能量”啊!
正是因为大家习惯了“正能量”,因此当能量没有显示出正极时,就会自然而然被认定为负能量。
比如昨天的稿子发出之后,就有网友义正言辞——
(你的)正能量在哪呢?没有城管怀远市场给你摆到新华街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这个社会才会更加温暖。
0 3
又说到能量守恒定律了。
这个世界上如果有正能量,那么必然有负能量。
媒体报道唐山打人事件,这能算是正能量吗?媒体报道海南三亚女孩被霸凌,这能算正能量吗?媒体报道东莞声色场所,这算是正能量吗?
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座城市,如果需要正能量才能拥有呼吸权和心跳权,那么它肯定出问题了。
在猛将兄看来,发现问题妥善解决问题,才是你们口中的“正能量”;发现问题默不作声,还不许他人开口,要求多一份理解和关心,这就是典型的齐桓公式的“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自恃他是人间清醒,其余皆是博眼球,图流量尔。
要知道,等到齐桓公们病入膏肓,积重难返之时,那才是彻头彻底的“负能量”。
最后再说个建议。
当你习惯默不作声的时候,看到别人发声时,第一别起哄,喊着叫着让他再多说一些;第二,别再说什么“你有本事说那个事啊”,自己没本事的时候,就别怂恿他人冒着你明明知晓的枪林弹雨的风险,去满足你的视觉观感。
他人和为非作歹之人以力相搏时,你却嫌血没有溅出来不够刺激。这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这种“有本事你写XXX啊”的声音,以后尽量少点。
对了,昨天那些打赌删稿的网友们,你们都输了啊。

□校对:英子 摇摇
□审核:老六 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