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到晚年,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是子女不孝,还是没有养老存款呢?
人们常说:养儿防老,人老了就是要依靠子女的,不然养孩子干什么呢?

子女赡养老人是义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话虽然这么说没错,但依照现在的国情,子女供养小家庭之外,再分心照顾老人,是非常吃力的;
一位72岁的过来人坦言:人老以后,最大的底气不是子女,而是这三样东西。
案例分析:
(72岁王大爷的自述)
我姓王,我只有一个儿子,退休后我跟老伴一直住在自己家,没想过要去儿子那边养老。
我有一个姓文的邻居,他们两口子退休前都是老师;

以前,大家都上班挺忙的,日子过得差不多,看不出什么差别;
但自从退休之后,我发现:我们两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同样都不靠子女,但是他们夫妻俩比我要滋润得多:
我和老伴的生活:
我不是国企员工,所以退休金也少,每个月就5000块钱;
老伴自从生了孩子就没上过班,所以也没有退休金,她那点养老补贴都不够吃喝的。
跟其他老人相比,我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们两口子身体都硬朗,也没有慢性病;

除了日常开支,我们每个月还给儿子2000块钱补贴,我的退休金基本上月月光。
为了省钱,我和老伴每天去郊区那边买菜,那边有个菜市场,一到晚上就处理瓜果蔬菜;
我们跟小区的人不是很亲近,只是混个脸熟,顶多打个招呼,平时我都是跟老伴聊天,不常跟别人聊家常。

老文夫妻俩的生活:
在我们小区,我们的子女几乎都是老文的学生,尽管他早已经退休了,但大家仍然称他“郑老师”。
老文两口子退休金加起来一万六千多,除了花销,肯定能存下一部分;
老文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他从来没有去女儿家的想法。
每天只要老文出去遛弯,大家看到他都亲切地打招呼,尤其是那些年轻人,毕竟都曾经是老文的学生;
逢年过节,老文家里特别热闹,因为曾经的学生会去拜会;

平时老文有点处理不了的事,就会打电话向学生“请求帮助”,因为他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
而一到过年,我家就特别冷清,儿子和儿媳在他们的小家过年,初一的时候才回我们这边,初二再去亲家那边。
相比于老文家的滋润和温馨,我和老伴就显得很“凄凉”。
老文曾经表示:等以后老两口任何一个人不能自理了,那就一起搬到养老院,能相互陪伴,还有护工照顾,费用也不用孩子拿钱,他自己的存款足够了。

我没有存款,在小区里,我们也没有可以依靠的年轻人,所以一有处理不了的事,我就只能给儿子打电话;
除了儿子,我还能找谁?
可老文的生活让我明白:原来晚年不靠子女,也可以活得很自在。
我现在已经看开了,也想透彻了:
现在这个时代,靠子女养老太不现实,与其盼着子女有能力,不如把“底气掌握在自己手里”。

人到晚年,什么才是最大的“底气”?
第一:存款是最重要的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离不开消费,尤其是对于老人,存款多少,直接影响了晚年的幸福指数;
谁都不能保证能永远健康,上了岁数的人,除了吃喝,一般最大的花销就是“医药费”了。
子女能给零花钱当然好,但如果子女没能力呢?
手里有钱,就有“抵抗”意外的能力。

第二:好人缘,好口碑同样重要
我身边有挺多退休老人,他们对于自己的名声,非常看重;
年轻人对于口碑不怎么在意,但老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口碑,能够“德高望重”;
他们最怕的是“晚节不保”,勤勤恳恳一辈子,被人们所称赞,这也是一种成就。
同样,人缘好也很重要,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子女不在身边,若是有个急事,最好是先向邻居、朋友求助。

第三:身体健康,老伴健在
只有真的步入晚年的人,才会明白老伴的重要性。
年轻的时候,夫妻之间总因为小事而斗气,闹得鸡飞狗跳;
夫妻俩真的相伴到老之后,那种情谊是别人比不了的,超出爱情,胜过亲情。
只要身体健康,老伴健在,不管什么样的养老环境,就都没那么糟糕了。

玉兔说
好多老人,都盼着子女有出息,能接自己去享福;
但子女的生活环境,老人不一定能适应,况且子女有自己的家庭,老人就更难以融入。
依靠子女,不是唯一的养老方式,我们老人也该转换观念,接受新的养老方式了。
子女可以成为养老的“后援力量”,但最大的底气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您觉得人老了,最大的底气是什么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可以继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