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sixer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这一天,咨询室来了一对母女,母亲对我们大吐苦水:

“我女儿抑郁了。”
“我含辛茹苦供她学医,她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就等她结婚呢!”
“她懂事又礼貌,人们都夸我教的好。”
“结果我就接到她自杀的消息,幸好被救了下来... ”
“我真的不懂,她到底怎么了?”

01

礼貌的人

她抑郁了

我面前的这个女孩,确实像她母亲说的一样:

学习好、工作好、懂礼貌、有分寸、招人喜欢。

给她端水、递纸巾,她会站起来说谢谢,双手接住。

谈话时,她总会适当地缓解沉默和尴尬。

即使我的问题刻意冒犯,她也没有生气。

她越完美,我越感觉不妙。

她的完美,刻意得像被一层塑料膜紧紧包裹。

来源:pexels

她说,自己活得像一块橡皮泥。

只要每天按部就班地将自己压进模具,根据扮演角色去行动就可以。

恋爱也是如此,只要尽女友应尽的责任就好。

每天定时问候、拥抱、赞美彼此。

爱情毫无玫瑰滤镜,只有完美伴侣应做到的100件小事。

“我不知道夸奖有什么意义,我也不知道生活、爱情、工作有什么意义。
我治愈了一个濒死的患者,同事、父母替我欢呼,说我前途无量。
但我没有感觉,好像他们庆祝的并不是我的成功。”

实际上,她这种状态,叫做情感钝化(emotional numbness):

一种情感麻木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在重复日常里,我们会有不同且多样的情绪。

但对情感钝化的人来说,他们每天的情绪更像表演。

一场有剧本、精致的完美表演。

他们可以完美扮演员工、孩子、伴侣,情绪、感受栩栩如生,但他们就是不开心。

这导致他们总是提不起兴致、感觉生活、工作、爱情都没意义。

因此,也有人说,情感钝化的人都有一点表演型人格。

这种表演是如何产生的呢?

从小,女孩的父母就对她的为人处事严格规定。

例如:公共场合应以什么音量说话,穿什么衣服,拿筷子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pexels

只要有一件做错,就是不听辩解的训斥。

比如:

她小时候第一次去商场,看到一个气球,兴奋地大叫,被打了一耳光;

因为没有提前询问对方,错拿了别人的玩具,妈妈骂她小偷;

高中时,妈妈将她藏在桌子里的画本撕得粉碎,要求她去念医学院。

但,学医是妈妈的梦想,她很清楚自己是在替妈妈圆梦。

但面对妈妈的指责,她含泪放弃了画画。

学医几年,她常常为学业崩溃,沮丧,向妈妈抱怨时,妈妈却骂她:

“我们工作为你创造好生活,没什么对不起你的。
你这么矫情,是对不起我们!
不许讲这些负面的东西,没人爱听。”

如此磨砺下,女孩终于长成了大家眼里“乐观”、“考虑他人”、“懂事”的人。

却再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了。

02

我越懂事

越能得到爱

女孩工作几年后,恰好赶上医院的晋升评选。

妈妈说,你工作这么久,也应该评上了。

为此,她认真准备了半年之久。

但最后,因为工作年限不够,她还是没能晋升。

同事安慰她,没关系,每年都有这样的事,年限到了就可以。

来源:pexels

但女孩却绝望得想自杀:

“我第一反应是,完了。
我控制不住的发抖,想哭,但我不可以!
但那真的很难受,我每天必须强颜欢笑,向他们证明。
我不难过,一点都不难过。”

我问,你为什么不可以难过?她愣住了。

晋升失败,努力付诸东流,人们就是会难过的。

但她却认为自己不该难过。

她说:

“难过是悲观、矫情的表现,所以我不可以。”

她扮演的是一个“懂事女儿”、“乐观的人”,自然不能做出违背角色剧本的情绪。

她承受着巨大失败的难过,又无法表达。

情绪得不到宣泄,逐渐累积、压抑下来,这才是让她崩溃的原因。

这个过程,就是虚假自我对真实自我的掩盖。

温尼科特认为,两种自我,都是从母亲与孩子的互动里产生的。

当孩子拥有独立意识,他会自发行动,来观察母亲对自己是否接纳,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直到得到母亲的爱、认可。

想一想你接触过的小孩,即使再乖,也会有一些大人无法预料的举动:

比如突然兴奋地大叫;

为了要一个玩具躺地上哭闹;

来源:pexels

如果,妈妈对此给予积极反馈,如“哎呀,宝宝叫得真有劲,但在公共场合要放小音量哦~”

孩子的“真实自我”由此建立,他知道自己的“兴奋”是被妈妈认同的,也会自愿减小音量。

但如果妈妈完全不理会、惩罚了孩子。在消极反馈下,孩子就明白,他的情绪是不被认同的。

此时,虚假自我诞生,他变成了妈妈心目中不哭不闹的“好孩子”。

这是太正常不过的心理状态啦。

毕竟长大后,我们也会为了得到社会认可,建立一个讲文明、有道德的虚假自我。

但人因为害怕得不到认可,会不断地压下真实自我,巩固虚假自我,将自己塑造成理想模样。

温尼科特提出,那些十分礼貌,遵守规则的人,都存在这种心态。

就像女孩一样,明明画册被撕、被迫学医让她很压抑,但她还要遵守母亲的规则,做一个“乐观”、“懂事”的人。

一点属于自己的难过、沮丧情绪都不能有。

对他们来说,只要假得越完美,越会被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pexels

可惜,这种假会让人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罗洛梅提出,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如果个人感觉自己不存在,他便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情绪、意识。

他们拥有的情绪和想法,仅仅只是为了维持日常而进行的表演。

如果有超出日常的变化发生,他们可能找不到合适的情绪应对。

又因为虚假自我才能被爱,他们必须压下真实的感受。

这会让他们陷入痛苦、绝望的境地。

03

放弃伪装

拥抱真实

情感钝化下的虚假自我,能让女孩更好地适应社会。

但它却让她无法真正地享受人生。

她做着一切可以让自己完美的事,却没有一秒,是真正开心的。

就像空有美貌的塑料花,永远无法绽放出生机和活力。

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

实际上,我注意到,生活中的我们,其实或多或少存在这种倾向。

为了平衡矛盾,放弃自己真实的声音;

重压之下,无法让需要休息的自己喘口气;

它本身无法避免。

来源:pexels

但如果比重过大,时间过长,我们也会一点点滑向情感钝化的边缘。

如果,你也有同样感受,我建议你做以下3件事:

1.正念呼吸,整合注意力

重新找回真实自我,意味着我们要学会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感受身体的存在,正念是个不错的选择。

你也可以尝试使用4-7-8呼吸法:

  • 闭上嘴巴,用鼻子吸气,心中数4个数;

  • 停止吸气,屏住呼吸,心中数7个数;

  • 用嘴缓缓呼气,心中数8个数。

每天循环做两到三次,通过觉察呼吸,感受身体的变化。

你的注意力会逐渐回归,它会滋养身体,让破碎的自我逐步完整起来,慢慢找回扎实的存在感。

2.用言语表达感受

情感钝化的人往往有1个特点: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

而真实自我强大的人,可以准确、勇敢地表达自己感受。

直接改变很难,但可以循序渐进。

在你正念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身体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变化。

来源:pexels

尝试着用言语表达出来,那是你的真实感受,也是最基本的表达锻炼:

“我感觉到有气流在小腹游走”;
“我感觉到手指在抽搐”;

进阶一些,可以在日常中表达。

和家人说,你想吃什么菜、想穿什么衣服;
和朋友说,今日你的心情如何。

慢慢地,你会发现,当真实的情绪被表达出来,你更加自在、舒服。

3.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如果,你觉得以上两点做起来都有难度。

你不想轻易地和父母、朋友表达情绪。

我建议你寻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在一个专业、安全的资访关系中,咨询师可以帮你更准确地感知到情绪,并以陪伴者的身份,倾听你的表露。

他们不带任何的批判,在他们的帮助下,你会慢慢地找到那个被伪装掩藏的真实自我。

你将重新洞察真实的情绪,找回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感。

加缪如此写西西弗斯:

“命运属于他,那块巨石也是他的事。”

人生、失败、成功是你的,起伏的情绪也是你的。

来源:pexels(什么是心理咨询)

当你停止对外追逐,回到内心进行探索时。

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属于你的情绪起伏,丰盈了你的生命,让你渐渐成为自己。

▷壹点灵心理服务平台◁

好口碑, 服务用户超过3000万人+

专业心理咨询师,与你1v1深度访谈

▼ 帮您一起探索并疗愈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