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下面就是地幔,地幔的总厚度达到了2800公里,上地幔是由橄榄石、辉石还有其他矿物质组成,下地幔是由硅、镁、氧等物质组成,在地幔下面就是地核,地核的温度非常高,地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高,大约是6000摄氏度左右,科学家认为,地核的主要组成物质就是铁和其它的金属物质,其中外地核中的金属处于液态,内地核中的金属处于固态,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内地核的温度要比外地核的温度高,而内地核的金属是固态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内地核处于地球的中心位置,所以它需要承受300多万个大气压强,在如此高的压强之下,物质只能够以固态的形式存在。

不少科学家认为,地球能够诞生生命,和地球内部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地球内部环境的特殊,所以使得地球拥有强大的磁场,磁场对于保护生命来说非常重要,磁场能够牢牢的抓住地球大气层,使得地球大气层不会被太阳风吹散,如果没有磁场的保护,那么地球大气层也不可能存在,大气层能够抵挡宇宙中的各种辐射和太阳光的紫外线,因为大气层的存在,所以太阳光的紫外线和辐射无法直接照射到生物的皮肤上,这才能够使得地球上的生物长期生存下去,而这一切的功劳还要感谢地球磁场,那么地球磁场是如何形成的呢?

科学家认为,地球内部的熔融外核是一个由铁和其它金属组成的液态物质,这些金属具有导电性和导热性,地球自转和热对流会使得熔融外核产生旋转,形成环流,而这些运动的电子会产生一个巨大的电流系统,这个电流系统是由电子在熔融外核中移动形成的,它产生的磁场穿透地球的表面并且形成了地球的磁场,除了这个原因之外,科学家认为,地球的磁场也受到太阳的影响,由于太阳不断的向宇宙中释放带电粒子,这些粒子组成的等离子体流向地球,并且在地球磁场周围形成了一个称为磁层的区域,这个磁层能够抵挡太阳带电粒子的入侵,使得地球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简单来说,地球磁场的形成和地核内部的金属物质有关系,不过地球是一颗岩质行星,本身不具备诞生金属物质的条件,那么这些金属物质是如何进入地球内部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得出,地球上的金属物质确实不是来自地球本身,而是来自于外太空,科学家认为,恒星内部通过核聚变反应能够产生大量的原子,不过到了铁元素之后,元素就没有办法通过核聚变来产生,因为要产生比铁更大的原子,需要的能量太大了,恒星也无法实现,但是当恒星内部无法产生出更重的元素时,恒星也就无法维持之前的温度了,这时候大质量的恒星会发生爆炸,科学家将这种爆炸称为是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威力是非常惊人的,在它强大的高温和高压下,原本不能够通过核聚变产生的重金属元素开始形成,比如说黄金、银等这些重金属都是在这样条件下形成的,当大量的恒星死亡以后,可能会变成中子星,两颗中子星发生碰撞之后,强大的撞击会产生比超新星更大的威力,这时候就会产生其它的重金属元素,比如说铂、铅等重金属,而地球上的重金属元素其实都是彗星带来的,超新星爆炸之后,会将大量的物质向外喷发,很多金属物质会落在小行星和彗星上面,在太阳系早期的时候,彗星的运动轨迹非常混乱,经常会出现彗星撞击地球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