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吴三桂叛乱的情况,例如吴三桂叛乱的动机、吴三桂叛乱的具体情况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吴三桂叛乱过程中,最大的战略失误,同时也是吴三桂的战略死局。认真的说,从吴三桂的实力来说,并非没有希望,甚至有希望出现南北对峙的格局。那么,吴三桂为何会陷入战略死局。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在明朝统治的末期,吴三桂、孔有德、耿继茂、尚可喜等人,先后投降了清朝。在清朝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这4位将领被清朝册封为王。不过,在西南战场上,南明名将李定国两厥名王,其中,就包括了孔有德。所以,清朝初期的4王变成了后来的三藩。在清朝统治的初期,基础并不牢固。

尤其是南方各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顺治皇帝在位时期,形成了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继茂后代耿精忠镇守福建的格局。其中,吴三桂的兵力最强。在清朝的规定,吴三桂可以拥有33000官兵。耿精忠和尚可喜,都可以拥有9000官兵。不过,这仅仅是清朝规定的数字,三藩的实际兵力远远超过了账面数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藩都组建了大量的“私兵,”在三藩中,兵力最少的尚可喜,实际兵力也达到了2万多人。至于实力最强的吴三桂,长期维持着7万多人的部队。33000为清朝要求的数字,其余4万余人则是私兵。1673年,吴三桂发动叛乱以后,先后占领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全境,还包括了湖北、陕西、广东的部分区域。随着地盘的扩大,吴三桂军队的数量迅速增加。

在鼎盛时期,吴三桂集团的总兵力,达到了30多万。但就在这一的情况下,吴三桂的主力部队“至夷陵,驻兵松滋,三月不进”。那么,吴三桂为何要这么做呢?此时的吴三桂已经垂垂老矣,根本没有太大的进取心。吴三桂开始与清朝谈判,第一,放回自己的儿子吴应熊。第二,让清朝同意自己继续割据一方。

对于吴三桂的犹豫不决,谋士刘玄初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愚计此时当直捣黄龙而痛饮矣,乃阻兵不进,河上消摇,坐失机宜,以待四方之兵集,愚不知其为何说也......愚以为朝廷宁失四海,决不令世子返国也。夫弱者与强者斗,弱者利乘捷,而强者利于角力......今云南一隅之地,不足当东南一郡。而吴越之财货,山陕之武勇,皆云翔猬集于荆、襄、江、汉之间,乃案兵不举,思与久持,是何异弱者与强者角力,而贫者与富者竞财也?”

刘玄初认为,千万不能给清朝调兵遣将、调配资源的时间,否则,吴三桂根本没有实力与清朝长期对抗。其他谋士也建议吴三桂不要观望,要么继续北上、挺进河南、湖北,要么顺流东进、攻下江浙地区。这样一来,不仅控制了富庶的江南地区,而且切断了清朝的财源。即便无法击败清朝,最少也是南北朝对峙。

但是,刘玄初是农民起义军出身,吴三桂没有采纳其建议。最终,吴三桂的主力军队,在汉中、岳阳等地与清朝军队死磕。清朝康熙皇帝陆续调集各地的军队,对吴三桂进行围堵和夹击。其实,清朝一直牢牢控制着战争主动权,吴三桂陷入了战略死局。在吴三桂集团中,并非铁板一块,很多人都属于墙头草。眼看吴三桂处于劣势,很多人立刻调转枪口。

在一系列错误之外,吴三桂逐步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即便是吴三桂后来称帝,也没有任何变化。1679年,匆忙称帝的吴三桂去世。吴三桂集团陷入了动荡局面,几个大将和勋贵之间相互内斗,造成了集团内部元气大伤。清朝开始逐步占据优势,一步步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1681年,清朝利用足足8年时间,终于成功平定了三藩之乱。在镇压三藩之乱的过程中,清朝军队的表现并不好,出现了战斗力下降、新一代将领缺乏经验、武器装备陈旧等诸多问题。

其实,与吴三桂相比,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太平军攻下了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此时的太平军,面临自己的战略抉择。要么向北,进军河南。要么相比,占领巴蜀之地。要么顺江东进,占领江南等地。最终,太平天国选择了最后一条路,几十万人大举东进,先后占领了安庆、南京、镇江等地。

不过,太平天国也出现了自己的战略短板。自己的控制区非常有限,东西南北4个方向,都是清朝的控制区。虽然太平军先后取得了东征、西征的胜利,但一直处于战略上的被动。既要面对江北的清军,又要面对湖北方向的湘军。后来,还需要面对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从江苏、浙江夹击。

当然,太平天国内部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内斗,以至于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虽然太平天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但从战略上仍然处于苦苦支撑的局面。陈玉成镇守的安庆失守,南京的屏障丧失。李秀成镇守的苏州失守以后,太平天国已经处于几路清军的围攻之下,颓势已经非常明显。

关于吴三桂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