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大约4600年前,炎黄联盟与蚩尤部落爆发了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役,史称“涿鹿之战”。后世在口口相传中,逐渐为其增添了许多神魔色彩,诸如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黄帝相邀多位神仙助战,不过据此将其归为神话未免有失偏颇。上古时期虽未留下文字,但类似“涿鹿”这样的大事件,如果从地缘的角度去分析,大概率还是能够还原这场战争背后的人性与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彼时的华夏大地尚处于部落联盟时代,炎帝与黄帝从黄土高原走下来的第一站正是后世 “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当时的人口密度远不像现在,广阔的三秦大地足可以保证两大部落共同栖息,随着族群的不断繁衍与膨胀,炎黄势必要向外部拓展生存空间。站在关中的角度向东看,沿东北方向跨过黄河进入山西高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片区域远没有正东方向通过崤函古道杀入洛阳盆地来得实惠。

无论从土地面积还是土壤质量上说,地处中原的洛阳盆地(河洛)都要强于山西高原,为了争夺“新世界”的控制权,炎黄之间爆发了首次冲突。尽管根出同源,但在切实的利益面前,兄弟父子之间兵刃相向的例子并不罕见,这场早于“涿鹿之战”的战役被后人称为“阪泉之战”。

图-炎帝

“阪泉”的具体地点后世仍有争论,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炎帝在这场争斗当中落败,而黄帝率领族人成功入主洛阳盆地,现在每年三月初三新郑市都要举办黄帝祭祖大典。

败走后的炎帝只能北上山西高原,而山西高原的地形用“两山夹一谷”来形容最为合适,在太行山与吕梁山之间由南向北行进,大概率就是炎帝部落的迁徙方向。在炎帝逐步向北拓植的过程中,黄帝早已在洛阳盆地扎下根来,这个过程十分缓慢,甚至需要用“百年”作为计算单位,所以“炎帝”、“黄帝”、“蚩尤”这些标签究竟指某个部落,还是某个人是很值得怀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黄帝

当炎帝一系到达山西高原的最北端后,远在河洛的黄帝部落自然不会对其构成威胁,但炎帝不是河北唯一的竞争者,因为东夷部落已经从东方杀来,其中的代表便是山东半岛的蚩尤。

从山东半岛抵达洛阳或者涿鹿的直线距离相差无几,理论上说蚩尤部落与炎黄二帝的接触时间也不会相差太远,但“柿子先挑软的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所以蚩尤很明智地选择了炎帝,而放过了黄帝。立足未稳的炎帝部落很快败下阵来,炎帝向黄帝告急,炎黄之间组成战略联盟,黄帝的兵还在河洛地区,战场上依旧是炎帝独自与蚩尤厮杀。

此刻黄帝面临两个选择,是北上驰援战场,还是东进直捣黄龙,最终黄帝选择了后者。既然东夷部落的主力已经被炎帝吸引在河北,那么其留在山东半岛的兵力必然不足,这个场景与数千年后的“围魏救赵”如出一辙。

图-蚩尤

最终,涿鹿一战以炎黄联盟的胜利告终,炎黄子孙的说法也由此而来。

文:闫老师,北京大学 硕士 博士,专业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某高校教师,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