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网络上很多人拍视频、写文章,又重新提到“七十不上坟”这句老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在我们家乡,这句老话是过去农村一长句老话之中的一小句。老话的原句是这样的:“五十不抬棺,六十不下田、七十不上坟,八十不出门”。

这句话产生的背景,是旧时代的农村。那时的农村,民众的生活普通比较贫穷,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再加上医疗条件比较差,农村民众的平均寿命比现在要低多了。

记得那时,我们村里出生于旧时代的人,都是经过了苦日子过来的人,六十岁左右离开人世的人比较多。

我父亲有四兄弟,大伯不到三十岁就去世了,父亲五十九岁去世,叔叔五十九岁去世,只有二伯父活到八十四岁。

我出生前,我大伯已去世了,据说是得痧症而亡。我二伯、父亲、叔叔到了晚年,他们所患之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年轻时,因冬天缺衣少穿,落下了气管炎的病根,昼夜咳嗽不停。

晚年时,他们走路感到非常吃力,稍走快一些,就张大嘴大口大口地喘气。尤其到了冬天的晚上,咳嗽更甚,连呼吸都很困难,睡觉时,不能躺下睡,只能趴着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老病根,现代医学也只能缓解病情,无法彻底治愈。

像患这种病的人,那时在我们村里比较普通。少数没有落下这种病的人,都是旧时代家庭条件比较好,衣食无忧,没有受过饥寒。相对来说,他们的寿命也要长一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的人,上了五十岁后,既可能大寿了,就可能制作棺材和准备寿服了。因此,去年很多农村,上了五十岁就视为步入老年了。

也正因为如此,那种年代,大多数男子到了五十岁以后,已经抬不动棺材了,六十岁男子已经干不动农活了。

俗语话,人到七十古来稀。旧时,同一个村庄,一同出生的那些人,能活到七十岁的人是少数,大多数的儿时同伴已经离世。

那么,“七十不上坟”,在农村又有什么说法呢?

这句老话,主要是相对于家庭扫墓而言的。

乡村扫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家庭扫墓,称为私扫,又称私祭,另一种是姓氏或大家族组织的扫墓,称公扫,又称公祭。

我们家乡把扫墓称挂青,通常称挂私青和挂公青,其中祭扫的内容是一样的。

过去农村,清明公祭,一些姓氏和家族,往往要请德高望重的长辈,到场主持公祭礼仪,一些上了七十岁的老人,自己能走就自己走,自己不能走,在子孙的搀扶下,或者用简易轿子抬着,到现场公祭礼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清明公祭是没有“七十不上坟”禁忌,只有家庭扫墓才有这种禁忌。

家庭扫墓忌讳上了七十岁老人到坟头,表面上的意思是说“怕老人跌跤”。过去,七十岁的老人,年老体衰,脚力明显不足了。

拿我们家乡来说,祖先的坟墓大多在山上,路程远的有十多里,要爬山涉水,老人的体力跟不上。这种说法,是年轻人对上了七十岁老人的一种关怀。

另外还有一种潜藏的意思,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清明扫墓是年轻的事,如果七十岁的老人还上坟扫墓,就会出现两种说法:

一是老人无后,没有子孙给祖先扫墓,老人只能自己亲自上坟。

二是老人有子有孙,但是子孙不贤,不讲孝道,不给祖先扫墓,老人只能自己亲自上坟。

过去,在农村,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子孙最不愿意听到的。那时的乡村民众,普遍把名声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过去乡村,对七十岁以上老人,还有一些关怀和禁忌。比如,农村还有“七十不拜丧”的说法,意思是说,上了七十岁,如果父母去世,就不用给前来吊丧的人下跪行礼,也不用在出殡时拜路。

再比如,农村俗语还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之说。

很明显,以上这些说法,主要是怕上了七十岁的老人出意外。

现在农村与过去农村相比,由于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人的平均寿命大幅提高。

现在农村五十岁以上的人,还不能算老年人,只能算中老年人,在今天乡村抬棺人中,与六十岁的人一起,算是主力。

而六十岁和七十岁的人,在农业生产方面是主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农村年轻人,大多数在外务工,每逢清明节,虽然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回乡扫墓,但这只是少数人,大多数的年轻人由在家的父母扫墓。

因此,在农村留守的老人,又是清明扫墓的主要上坟人,这里面当然也就包括了七十岁的老人。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乡村传统习俗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过去农村有一些地方,不允许外嫁女回娘家扫墓,现在这种传统习俗已经被打破,外嫁女也可以回娘家扫墓。

总而言之,“七十不上坟”之说,是旧时代农耕社会留下来的禁忌,在现代的农村已经行不通了,也就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