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以来,浙江省绍兴市已接连报告2起因食用河豚而引起的食源性聚集疫情,有3人中毒到医院就诊,其中重症2例,发生场所均为家庭聚餐。
目前症状较重的患者经ICU全力救治,患者病情稳定并逐渐好转。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名重症患者均摄入河豚内脏,在患者的血液和尿液生物样本中检测出河豚毒素。

图片来源:新华社
河豚到底有多毒
河豚(本称河鲀鱼),其身体浑圆,头胸部大腹尾部小,背上有鲜艳的斑纹或色彩,体表无鳞,光滑或有细刺,有明显的门牙上下各两枚,被捕获后能吸入空气,使胸腹部膨胀如球。
河豚毒素是自然界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0.5毫克即可致人死亡。河豚毒素耐热,化学性质稳定,盐渍、日晒等一般烹调手段均不能破坏。春季是河豚中毒的高发季节,部分人对河豚鱼毒性认识不足,存在盲目尝鲜侥幸心理,很容易“中招躺平”。
为此,绍兴市疾控中心提醒:当下“正是河豚欲上时”,不要逞一时口欲之快,更不能在追求“极鲜”的路上“狂飙”,真正做到珍爱生命,远离河豚!
这些知识你吃鱼前必须了解
2020年,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餐饮业协会就曾发布《规范餐饮服务单位菜单指引(试行)》,对餐饮单位的菜单制作进行全面规范,严禁餐饮单位打“野生牌”“江鱼牌”。禁止加工经营野生河鲀(河豚鱼),禁止经营养殖河鲀活鱼和未经加工的河鲀整鱼。
中国消费者报也曾发布提醒,市面上能买到的合法养殖可供食用的河豚鱼都不是活鱼,而是宰杀后的鱼皮或鱼肉制品,且所有上市流通的河豚鱼外包装上均有可追溯的二维码。
广大消费者切记不购买、不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豚鱼,不购买、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的河豚整鱼。
餐饮服务单位加工制作河豚活鱼、野生河豚鱼为违法行为。
此外,禁止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有关法律禁止食用的其他野生动物;禁止以家畜家禽名义食用野生动物;禁止食用“长江野生鱼”“长江白鱼”“长江鮰鱼”等长江禁捕渔获物,共同保护长江母亲河。
新闻多看点
武汉疾控专家提醒:
野外的蘑菇,
不采、不买、不吃!
春雨过后,野外菌菇大量生长。3月25日,武汉疾控专家提醒,这些看似美味鲜嫩的菌菇,不易鉴别,人食用后很可能中毒。
●如何辨别毒蘑菇
目前,我国约有400多种毒蘑菇,其中至少有30多种可致死。许多毒蘑菇和可食用菌肉眼难以区别,甚至非常相似。即使是白色、灰色等颜色不鲜艳的蘑菇,也可能是剧毒蘑菇。
没有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网传开水煮熟以及银针试毒均不是可靠的去毒、试毒方法。对于野外的蘑菇,大家不采、不买、不吃!
●毒蘑菇中毒类型
1、胃肠炎型
这是最常见的中毒类型。中毒后潜伏期短,多在食后10分钟至6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
2、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约为1至6小时。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神经抑制、精神错乱,以及各种幻觉反应。死亡率低。
3、溶血型
潜伏期约为6至12小时。发病时除肠胃炎症状外,并有溶血表现。可引起急性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体征。
4、肝脏损害型
这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类型。发病过程可分为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等6个时期。
对人体内肝、肾、血管内壁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细胞的损害极为严重,最终因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90&至100%。
5、呼吸与循环衰竭型
潜伏期约为20分钟至1小时。主要表现为呼吸与循环衰竭病症。死亡率高,应注意早期治疗。
6、光过敏性皮炎型
潜伏期约为1至2天。主要表现为日光照射处出现皮炎,如红肿、火烤样发烧及针刺般疼痛。
●中毒后要如何处理呢?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治疗。
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等处理,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余蘑菇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3、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
补充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4、防止患者窒息。
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
5、保留剩余的毒蘑菇样品供专业人员在救治时参考。
来源 | 杭州日报、极目新闻
中国消费者报、湖北日报、新华社等
值班编辑 | 苏志翔
值班主任 | 陈建春
值班总编 | 陶海华
出品 | 南国今报全媒体产品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