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代表的名单里有一个名字“李汉俊”,这事还得从他这里说起。
1904年,年仅14岁的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字人杰,号汉俊),在兄长李书城(建国后第一任农业部长)、挚友吴禄贞的资助下,东渡重洋,来到日本求学。
如今14岁的孩子与之相比,简直不要太幸福。可以说,若没有当初他们这些孩子的奋斗,也就没有今天同龄孩子们的幸福。
到了日本,他先后求学于经纬学堂和晓星中学,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科,成为清政府的官费留学生。

▲李汉俊
求学期间,他有幸结识了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深受影响,于是毅然放弃了自己比较喜欢的理科,选择学习马克思主义。
同时,通过学习,他还通晓了日、德、法、英4国语言。
1918年,他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带着与自己所学和喜爱的土木工科专业相关的书籍,带的反而都是英、德、日文版的马克思主义书刊,回到了上海法租界渔阳里,并开始从事写作、翻译工作,传播新文化及马克思主义。
1919年春,董必武和张国恩一同来到了渔阳里路南,结识了李汉俊。于是,李汉俊趁机向他们介绍了十月革命,以及反映新思想、新思潮的日文书籍和杂志《马克思资本论入门》、《黎明》、《改造》、《新潮》等。
经过一番交流与学习,董必武深受启发,并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因此董必武也称李汉俊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老师”。
这还真应了一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920年初,陈独秀、李大钊、陈望道等人从北京来到上海,结识了李汉俊,并共同创办《劳动界》周刊。
对于陈独秀和李大钊,大家可能都不陌生,这里交待一下陈望道的事情,他是浙江义乌人,当时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同时也是《新青年》的编辑。
在上海会面后,他们曾有过一番交谈。

▲陈独秀
陈独秀说:“俄国革命已经胜利。我们现在急需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建立自己的政党。这次离开北平时,我与李大钊先生就讨论过这事。此行到上海来,就是想与诸君一起完成此大业。”
陈望道:“成立政党,必须先有思想上的准备啊!现在关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和传播非常混乱,应当有个权威的阵地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出去”
李俊汉:“我同意望道弟的意见。建党必须先得把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透、研究好后,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所以我建议:一是可以仿效日本政党的做法,先成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且尽快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代表作《共产党宣言》翻译出来……”
陈独秀:“你们的意见极是。组建政党必须理论开道才是……这样,我们第一件事,是尽快把《共产党宣言》翻译出来,然后想法在汉俊你们的《星期评论》上发表。第二件事是马上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建立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做准备!还有,我也尽快把《新青年》从北京再搬回上海,要让它成为新的政党的机关报……”
李汉俊和陈望道:“完全同意仲甫(陈独秀的字)先生的意见,我们马上分头行动!”
接着,李汉俊将自己从日本带回来的一本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和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交给了陈望道。
陈独秀:“拜托了……望道,你最好别在上海,躲到哪个世外桃源去把它突击翻译出来吧!”
陈望道:“那只能回我老家义乌了!那儿就是你们想找我也不容易找得到呢!”
李汉俊:“我随时会把《星期评论》的版面给你腾出来。”
陈独秀:“可不是仅仅在你的《星期评论》上发,还应该出单行本!让所有中国革命者和进步的青年们人手一册!”
虽然,这一历史情节与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情节有所出入,但更真实。

▲陈望道
随后,陈望道回到了老家义乌一个叫分水塘的小山村,在自家柴房里摆放一张破旧的桌子,开始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
端午节的时候,陈望道的母亲将几只剥好的粽子和一碟红糖放在了他的桌上,并叮嘱他要记得吃。
过了一阵子,母亲估摸儿子可能吃好了,想去收拾一下,可又怕打扰到儿子的工作。于是,在门外问:“融儿(陈望道乳名),红糖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很甜了”陈望道。
可是,当母亲轻轻推开门,却被眼前的一幕惊了一跳。原来,专心翻译的儿子把墨汁当成红糖蘸着吃了,而自己却没有发现。
4月,陈望道拿着翻译好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返回上海,并交给了李汉俊和陈独秀。二人看后,大加称赞。
然而,当说到出版时,大家却是一阵为难,因为大家都是囊中羞涩,那里拿得出出版的费用。
甚至连大学教授的陈独秀都无奈地摊开双手:“秀才想打仗,没钱买枪炮……实在是愁煞人啊!”
就在这时,共产国际派远东局长维金斯基来到北京,见到了李大钊。李大钊又将他带到了上海,见到了李汉俊和陈独秀,并提出组建中国共产党。
交谈中,陈独秀趁机向维金斯基诉说了出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困难:“我们现在是要啥没啥,除了一张嘴和一支笔外……”
维金斯基高声道:“这个我们支持!”说着,维金斯基拿出了1000元大洋的银票交给陈独秀。
很快,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就在上海诞生了!
后来,虽然《共产党宣言》还有华岗译本、成徐译本、陈瘦石译本、乔冠华译本、博古校译本、莫斯科译本等,但不管是何种译本,却都是划破旧时代夜空的那道闪电,更是照耀新时代航程的永恒灯塔。

▲维金斯基
只过,遗憾的是,第一个将日文版和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传到中国的李汉俊,却在1927年12月17日被武汉卫戍区司令胡宗铎以“赤色分子”的罪名逮捕并杀害,年仅37岁。
1952年8月,毛泽东亲自签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第一个将外文版《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版的陈望道,在新中国建立后,被毛泽东亲自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后又担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语言文字组副组长、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1977年10月29日,因肺部感染逝世,享年87岁。
第一个拿钱支持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出版的维金斯基,又名吴庭康魏琴,俄罗斯人,后来经历不详,于1953去世,终年60岁。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