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一位复旦大学教授的大量藏书堆积在小区楼下,无人购买,只能免费赠送。复旦大学新闻办工作人员表示,上述教授并非复旦大学教职工。据每日经济新闻,书籍的主人是一位已年近百岁的知识分子,于去年辞世,后人准备卖掉此处房产,清理房间中的物品,当日有五个人到场帮忙收拾,书籍被转交给了旧书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说复旦大学的教授去世之后,留下的大量藏书,被子女当做废品处理。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能有这种新闻出来,也可以想见纸质书的趋势是在走下坡路的。

对于有看纸质书习惯的人,往往也会购买心仪的书籍放在家中,闲暇时抽出一本翻上几页倒也不失为一种惬意。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买书并不是为了收藏,而是这些买回来却不愿舍弃的书籍,对我们是有过切实的影响或者帮助的。它们就像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或者是见证了我们生命中一部分成长或者情绪的证据。

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单单是书籍,而是大部分物品,我们都会在接触过程中产生感情,只是书籍它的作用就是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情绪上的共鸣,更容易在感情上与我们建立联系。

藏书在很多人眼里,也许是有点高大上的,似乎不是经典著作、古籍或者是小众书籍不足以配得上这一称呼。其实对于爱看书的人,有买书习惯的人来说,清理自己藏书的原则,往往不在书籍本身的价值,而是书籍与自己的感情亲密程度。除了少数经典以外,大部分的书籍的去留,在我们把它们从书架上拿在手里时,这本书的内容、当时读书的心境和这本书带来的影响都会让我们作出判断,是处理掉还是继续留着。

所以如果除去装点门面的书籍,看一个人的书架和藏书,基本就可以对这个人有一个大致准确的判断。这就是很多人为什么不愿意给人介绍自己的藏书,而是将它们当做自己隐私一般要予以保密的,非亲朋好友绝不视人的。同理也可以看出,为何也有很多人愿意带着新朋友来看自己的藏书,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和盘托出,展现在朋友面前。对于爱书的人而言,自己的藏书一定是属于自己重要的隐私,愿不愿意展示给人看,不在于藏书的价值,而在于个人怎么看待这一行为,是开放还是有所顾虑的。

很多看电子书的朋友也许不能感同身受,纸质书看过就好,为什么还要买回家里,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堆积如山。从阅读这件事来说,读书就是在和作者做一种思想上的交流,能够让人感觉到欢愉或者有助益的书,这种书籍我们会希望能够出现在视线所及之处,将自己精神上的感触以实体形式留在自己身边。

阅读纸质书的人往往很在意手捧书籍,触摸纸张的感觉,看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区别,很难用文字来描述。也许是一种阅读的实感,也许是一种心理暗示,总感觉看纸质书更容易集中精神,也会更尊重阅读中的书籍,甚至会有一种仪式感。

当我们买的书足够多之后,就不得不考虑存放的问题,防潮、阳光照射以及一定程度的密封性,书籍不是放在箱子里,就得放在专门的书柜中,若非定期清理,就会越积越多。但是当抽出空来整理书籍的时候,又很难做到断舍离,在犹豫中总会把那些可处理也可不处理的再次留下。

不过这次的事,的确可以给我们提个醒,活着的时候怎么都好说,走了之后,自己曾经在乎的东西被人视之草芥,总不会让人心情愉快的。如果是我的话,也许在将来会把大部分藏书通过二手书交易平台,或者是赠送或者捐赠的方式处理掉,当废纸卖我是绝对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