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当然还有更多的期待,希望中国科研工作者可以不止于纠错,而能探骊得珠,不断刷新中国科研的高度

近日,一封来自瑞典的感谢信抵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向斌的邮箱,感谢他和学生木清(化名)发现并指出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背景报告中的一处笔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清华大学介绍,量子纠缠是一种奇特的量子力学现象,此前三位科学家因开创性实验,展示了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潜力,由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2年12月在完成“大学物理”课程延伸学习时,电子系大二学生木清发现,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背景报告的量子纠缠swapping推导中,第十一页最后一个公式|Psi>_{1234}似乎有些不对,“正确公式右边4项应该都取正号,然而它却是2正2负”。木清犹豫再三,还是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告知了老师王向斌,经过两人持续探讨和重复演算推导,证明报告中确实笔误了。于是王向斌帮助木清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了瑞典皇家科学院,对方诚挚接受并按照建议更新了报告版本。

从公布的信息看,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因而指出这个问题也谈不上什么颠覆性的发现,不至于对这个奖项产生什么影响。但这种小错误出现在鼎鼎大名的诺贝尔奖中,也实在让人有点意外,可能只有非常有心的关注者才能发现这个问题。

但即便是指出一个笔误,对于一名本科生来说依然是需要勇气的:毕竟这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这会是一个错误吗?想必这个问题一定会萦绕在学生的心头。事实上,他确实也纠结了许久,才向老师报告。

这是一则美谈,也像是科学世界的一个浓缩呈现:科学是平等的,也是没有绝对权威的。即便是与诺贝尔奖有关的内容,也可能出错;即便是名本科生,也可以指出错误。

而科学,恰恰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曾经拥有无上地位的科学前辈,被名不见经传的后浪质疑、推翻,从而把科学的前沿往前推进一点点。正是这种批判、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奠定了科学的根基。

这名清华学生的行为值得鼓励,相信这是对他、也是对很多人非常生动的一课:不必迷信科学权威,要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验证,科学殿堂里的大人物,他们甚至可以是伟大的,但不一定永远是正确的,一切都可以被我们重新判断。

其实近些年类似的案例不少。比如今年2月,浙江一名小学生指出教材中的梅花鹿配图有误;去年9月上海小学生指出数学书上有关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数据有误等等,这些挑错也都得到了相关方的积极回应。

人们乐见这种事,乐见一种科学的互动,这里没有高下等级之分,只有知识的正误。清华本科生发现诺奖背景报告笔误,无疑是类似事件最戏剧化、也是“规格”最高的一幕。

不过,这既然是中国著名学府和世界科学著名奖项的互动,人们当然还有更多的期待,希望中国科研工作者可以不止于纠错,而能探骊得珠,不断刷新中国科研的高度。

纠错、质疑,都是创新的第一步,但希望不止于这一步。在发现他人错误、笔误的同时,不断开拓进取,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研究空间。可能这也是人们为这则新闻点赞之余,提出的一些期待和言外之意。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