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春招正进行,年轻人忙着找工作,专家忙着建议。

年轻人炸毛了:这还没找到工作呢,就先要接受PUA?

最近经济学家邓海清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对年轻人的求职现状做了深入分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专家有哪些独特观点,对年轻人有什么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这么认为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年轻人真的很不像话,没有钱花了,都是觉得父母给的太少或者企业公司老板给的工资太低。”

“很少有年轻人去反思,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水平不够。所以才有这么低的工资。”

“对国内的很多的年轻人来讲,其实你干的这点活,可能在泰国或者在越南,人家只要你的一半的工资就能干和你一样的活。”

这番言论一出,年轻人们顿时炸窝了,纷纷拍案而起:这就是对打工人的 PUA!

网友说:

“我能力不够,不代表其他年轻人能力都不够!”

“这相当于一巴掌把人打哭了,还说是被打的人泪腺发达”

“和泰国越南比工资,你怎么不跟美国比呢?你怎么不拿咱们的物价房价和泰国越南比比呢?”

金融学家=社会学家?

咱们先不提邓海清的观点是不是有权威指导性,先说说他这个人。

搜索“邓海清”词条显示,他的履历可谓是“金光闪闪”:

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现任某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某频道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等等

我们可以看得出,邓专家确实是一位持续深耕金融证券领域的权威金融专家!求学、研究方向都是金融领域,多年来一直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动态,曾出版多本金融行业的书。

一位专业和职业领域都是金融证券的投资者,对年轻人就业现状这种社会问题做分析点评,是不是够专业?这领域跨的确实有点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对邓专家的言论有几点疑问:

第一,有没有对年轻人就业问题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有着金融博士后学历的专家,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对不擅长领域随意公开发表言论,是有欠妥当的。

第二,问题有了,解决方法在哪里?

他指出年轻人就业的问题,然而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他指责年轻人:你这不行,那不行,但是你们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

这种指责性分析言论无疑加重了年轻人的焦虑,会认为:我们辛苦求学十几年,闯过了中考、高考甚至研考,终于毕业走向社会,准备大展拳脚做一番事业的时候,你却来告诉我:“我哪哪都不行!”

这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悲哀,还是对国家教育体系的质疑?

他不止否定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努力,还否定了国家为之重视的教育。

专家建议的合理吗?

像邓专家说的:啃老、爱抱怨、嫌工资低的年轻人,有没有?

有,确实存在。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所有年轻人都啃老爱抱怨。这不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吗?可要不得。

工资和能力有没有关系?有,确实有。

他又说:你工资低是因为能力不行。这和“你笨,所以你活该受穷”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一些国家的收银员、服务员、环卫工的收入不低。这里不是看不起这些从业者,有句话说:“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

社会的运转缺少不了每个人的辛勤劳动。凭什么能力一般,做着底层工作的人就要过着苦哈哈日子,他们同样付出了劳动,就只能拿微薄的报酬!

个人能力不够,确实是工资低一部分原因,然而行业、市场供求、人生际遇等一些自身无法改变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工资低。难道社会和企业就没有责任了吗?

邓专家还拿年轻人的工资和泰国越南比!真是好笑!

怎么现在一说科学、科技发展就要赶超英美了,一说薪资待遇就得向越南泰国看齐。

这不跟成绩和好的比,吃穿和差的比一个道理吗?

做人不能太双标,专家分析的时候请拿出一点格局再来。

如果真的要比,怎么不比泰国越南的特价房价!怎么不比比欧美日的人均收入!怎么不比其他国家的房价收入比?

说在最后

近几年,年轻人一见专家出来建议就头疼,还有网友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虽然是个笑话,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专家的建议确实太多不靠谱了。

年轻人不是反感专家建议,只是反感那些无知、自大且极度傲慢,用着居高临下、好为人师的态度,对我们年轻人指指点点的所谓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职场建议,年轻人更希望一位有着多年人才培养经验的企业家来给我们提建议,他们通常有能力、有经验,更能力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帮助我们年轻人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专家请多在你专业领域内给出有专业性、有指导性的建议,你们的一言一行通常会影响到一批人。

专家跨界听起来很时髦,然而跨界专家给出的建议和普通网友的建议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我们想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单纯的居高临下指责、挑毛病,没有任何意义。还会给我们带来焦虑和愤怒。

请专家注意言论,既然给不了解决方案,就不要再制造焦虑。

非常感谢您阅读本篇文章,您觉得专家建议的有合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看法。

关注我,不迷路,每天分享职场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