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
又一名入选华为“天才计划”的少年横空出世。
他叫宁博宇,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在去年的秋季校招中,他经过华为十几轮的面试后,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
年仅26岁,就喜提百万年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宁博宇与大家传统印象中的学霸截然不同。
从小到大,他都特别爱玩、爱运动,尤其喜欢街舞、跳高、游泳等等......
小学时期,他就迷上了当时风靡的“悠悠球”,还斩获了成都市悠悠球电视大赛冠军;
到了高中,他开始钻研跳高,还打破了成都四中尘封了24年的跳高纪录;
上大学后,他又陆续斩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街舞之夜冠军奖、电子科技大学男子跳高冠军、男子蛙泳冠军等多项荣誉。
不仅如此,宁博宇还是一名B站up主,他的视频从数码产品测评到旅游记录,从生活日常到搞笑视频应有尽有,已经累积了600万的播放量。
这种“反差”,实在是颠覆了大众对“学霸”的刻板印象。
在生活中,很多爱玩、好动的孩子总是被父母冠以“不务正业”的标签,担心会耽误学习。
看完宁博宇的成长经历,我才悟出一个道理: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爱玩、好动的孩子,因为这恰恰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一个孩子越好动、爱玩
离抑郁症就越远
前一阵,《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发布并指出: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其中,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就有1个患有抑郁。
最近,网上一位妈妈爆料,自己儿子上高二,班上有50人,吃抑郁药的竟然有29个。

想起《解放日报》里一个因为抑郁休学的男孩。
他每次发病都特别爱去超市的儿童玩具柜台——这是他唯一的快乐记忆,源自幼儿时期。
自从父亲接管教育大权后,嘴边只有一句话:考不上清华北大,就是社会渣滓。
于是,男孩全部的生活都被学习占据,没有一丝喘息的空间。
直到中考前,他终于彻底崩溃:“我一个字也写不下去了......”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孩子患上抑郁等心理疾病?
就是因为,从来没有一代孩子,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承受着这么巨大的学业压力,承受着这么沉重的课业负担,承受着这么长久的身体疲惫与精神捶打。
但是一个爱玩爱笑、爱跑爱跳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这些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情绪出口,转移注意力,及时补充内心能量。
不管遇到多大的事,他们都不会被轻易打倒,永远充满信心和朝气。
同事的儿子小辉从小就坐不住,喜欢踢足球、跑步等各种体育活动。
为此,同事没少抱怨:“把你那玩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多好。”
结果中考那年,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同学都发挥失常,而小辉心态却丝毫没有受影响,还超常发挥,考上了我们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
进入高中之后,他还入选了学校的足球队,每天都要训练,过得特别丰富而充实。
现在,他已经高二了,成绩一直在稳步上升,听说最近还当选了班长。
按他的话说:现在学习压力是很大,但是每天出去跑一跑、出出汗,总觉得特别开心,学起来也更有劲。
科学研究表明:
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神经化学物质,帮助消除疲劳感、缓解压力,让人心情愉悦。
不仅有助于摆脱负面情绪,让人变得积极乐观,还会让人精力更充沛。
一个经常玩耍、运动的孩子,童年是彩色的、是跳跃的,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与阳光。
他们比起其他孩子状态更加松弛、开朗,内心也更加强大。

好动、爱玩的孩子
都是潜在的学霸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优秀的学霸,基本都不是书呆子。
去年,14岁初中生程大拙考上清华的新闻全网刷屏。
他不仅是年纪最小的本科生,还将免除中考、高考、硕士生考试、博士生考试,直接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生。

据了解,程大拙是物理数学“双料学霸”,不仅屡次获奖,综合成绩也常年保持年级第一。
而且,他从来不“死读书”,兴趣爱好非常广泛:
他身高一米九,酷爱打篮球,只要一有空,就会去运动场上驰骋流汗。
他会拉小提琴、会吹口琴、会谱曲、还曾经和同学一起在晚会上演奏钢琴。
不仅如此,他还特别“会玩”,他曾经自制了一架纸制望远镜模型,样式精巧,引得同学纷纷赞叹。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会玩”的小孩往往更优秀,学习成绩更好。
因为在游戏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血清素。
这些物质会让孩子心情愉快,还能让大脑快速运转,学习时更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也曾指出,激活孩子大脑发育的三大法宝:运动、阅读和游戏。
2021年,来自成都的17岁女孩张恒一被牛津大学录取,拿到了西南地区唯一的录取offer。
谈起成功的秘诀,她却坦言:“其实我根本不是学霸,我只是非常爱玩爱探索。”

初入高中时的恒一成绩并不拔尖,在50个人的班上,她的成绩属于中等。
因为既要准备高考,又要申请出国留学,她的整个高一高二压力都很大。
但她在拼搏之余,还参与了各种社团活动,导演话剧、唱歌、弹吉他等.....
也正是这些课外活动,舒缓了她的压力,也激发了她的自信心。

状态不好的时候,她还会选择跟爸爸妈妈打打网球来调节自己,重新集中注意力。
因此,她学习时专注度特别高,一旦开始学就能完全沉浸其中。
就连老师都评价说:
“她可能学习不是那么有天赋,但是在同龄人中她是内心非常强大,有梦想、有专注力、有目标感的。”
育儿专家王人平曾直言:孩子的学习本质,其实就是“玩儿”。
会玩的孩子,学习起来专注度更高,大脑更活跃。
整个学习和生活有松有弛,弹性十足,能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良性循环里,持续进步。
每个好动、爱玩的孩子,其实都是潜在的学霸。

如果你家也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千万不要打击他
前段时间,一个小女孩控诉爸爸不让自己玩的视频上了热搜。

面对爸爸压榨自己的课余时间,上小学的女孩声泪俱下:
“我如果有哪里做的不好,我可以改,但是我需要自由的时间,我不能没有自由。光学习啊!
学习必须劳逸结合啊!我写完作业了,也把自己的事情干完了,难道我玩还有问题吗?”
爸爸的回应是:“那你可以玩会,但你不能玩太久。”
女孩则委屈道:
“我9点就睡了呀,我还能玩到半夜,你看我玩到过半夜吗?”
最后,小女孩郑重其事地说:“请珍惜我们孩子的童年时光!”
其实,玩耍,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
如果你家也有一个好动、爱玩的孩子,请千万不要打击他。
因为,你的打击和阻碍,很可能会抹杀他的童年快乐,也剥夺了他脱颖而出的机会。
真正大格局的父母,都懂得给予孩子自由空间,允许孩子去玩耍、去跑跳。
- 尊重·支持
去年,来自浙江的朱科航,因为拿下中科院毕业生最高奖——郭沫若奖学金一举上了热搜。

朱科航从小就活泼好动,从小时候的溜冰、滑板、魔方……到小学时的三国杀、四国大战,就没有他不玩的。
他的父母不但不阻止,还允许他邀请一堆朋友来家里一起玩;
最后,一路爱玩、爱钻研的朱科航不仅成功进入中科大,还在毕业时拿到9所名校的全奖直博offer。
朱科航的父母无疑是智慧的,他们的尊重和支持不仅给了孩子快乐的童年,也给了他自由的发展空间——
让他心无旁骛,朝着自己的目标一路前行。
- 陪伴·参与
抖音上有一个叫倪皓洋的小男孩,虽然只有12岁,却已经是网上颇有名气的昆虫科普博主了。

面对镜头,皓洋如数家珍般介绍着手中的虫子,讲述它的科属、生活特征、捕捉方式等。
比起他的博学多才,更触动我的,还是皓洋父母无条件的陪伴和参与。
他的视频,大多都是由妈妈拍摄、剪辑的,既可以记录下儿子玩虫子的日常,又可以向他人普及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昆虫。
一有空,父母还会带他“上山野采”,到野外寻找、捕捉虫子。
在父母的悉心陪伴下,皓洋越发自信开朗,眼里有光。
一个有灵气的孩子背后,一定拥有陪他一起“玩”的父母。
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玩”,不仅能深度参与孩子的人生,还能借机搭建亲子联结的桥梁。
- 指导·规划
我最佩服的一种父母,不仅允许孩子玩,而且还能帮孩子玩出名堂。
年仅17岁,就获得我国首个单板滑雪冬奥冠军的苏翊鸣,4岁那年就跟随父亲一起去滑雪,很快就喜欢上了单板运动。
父亲看出他的热爱与天赋,便经常带着他一起训练。
后来,父亲偶然结识了当时在单板滑雪界很有名气的王磊,两人一拍即合,把苏翊鸣送去了青训营进行专业训练,也开启了他的冠军之路。

如果没有父母开阔的眼界和用心的规划,再会玩再有天赋的孩子,也可能泯然众人。
那些能在某个领域脱颖而出的孩子,必然少不了父母的指引和托举。

《父母的觉醒》中说: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于父母而言,教育不应该只是盲目的付出,更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心灵感应。
是懂孩子心灵所需,是给孩子足够的尊重,是愿意竭尽所能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让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根、发芽。
一个好动、爱玩的孩子,是未来的“潜力股”。
而做一个智慧、开明、有远见的父母,何尝不是孩子的一生幸运。
点个赞吧,祝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我们爱的守望下,乘风破浪,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