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贵族小姐郑念含冤入狱。6年后,她被无罪释放。但她拒绝出狱,等待公开道歉。然而,等来的却是更大的噩耗。

郑念的原名叫姚念媛,1915年1月出生在北京,从小家世显赫,天生丽质,在南开上中学时,她就四次上了《北洋画报》的封面。
但郑念可不是“花瓶”,她凭自己的实力考上了中国最高学府——燕京大学,后来又远赴英国,拿到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学位,可谓凤毛麟角。
在英国留学期间,郑念遇到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郑康琪,从相识相爱到喜结连理。结婚后,郑念就随丈夫去了悉尼,并生下爱女郑梅萍。
可以说郑念一家是幸运的,尽管此时国内硝烟弥漫,但他们仍然过着岁月静好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郑念一家回到了上海,郑康琪凭着出众的才华,被一家外企聘为总经理。
尽管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但丈夫丰厚的收入,仍然能维持一家精致、优雅、富足的生活。
独栋的小洋楼,白色的沙发,绿色的竹帘,书架上的中外名著,桌子上摆放着康乃馨,出门有汽车,家务有佣人,羡煞旁人。
然而, 天有不测风险云。1957年,郑康琪因得重病早早地撒手人寰。
不过,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并没有让郑念过多地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而是凭借自己过硬的英语功底和商务能力,被丈夫曾经就职的公司聘用为总经理助理。
然而,正是因为郑念的这段工作经历,给她带来了11年的生死劫。
一个寻常的下午,一伙陌生人突然闯进郑念的家,翻箱倒柜,又抢又砸,温馨、整洁的家顷刻间被折腾得一片狼藉。
不久,郑念被扣上一个荒唐的罪名——英国间谍,并因此莫名其妙地进了监狱。
郑念坚信自己没有做任何对不起祖国的事,她叮嘱女儿要好好照顾自己,她很快会回来。然而她哪里会想到,她这一走竟是和女儿的永别。
但是从天堂跌入地狱,面对简陋、肮脏的牢房,郑念没有一味的愤怒、怨恨和颓丧。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东西,让牢房变得干净整齐、空气清爽。
郑念从每顿少得可怜的米饭中省一点出来当浆糊,将手纸贴在墙上,以免睡觉时被子被墙蹭脏;把毛巾缝制成马桶垫;把手帕缝制成眼罩……
她每天要清理个人卫生,要借扫帚打扫牢房,要借各种清洁工具……借到看守都嫌她麻烦。
面对没完没了的审讯、拳打脚踢,即使双手被反铐数十天,手被勒得血肉模糊,郑念也没有因此求饶,哪怕双手差一点残废。
为了维持体能,尽快恢复受伤的手臂,她自创了一套体操,每天坚持锻炼。
为了防止自己思想退化,郑念就在心里一遍又一遍默诵储蓄在脑海里的诗词,研读《毛选》,以便从中汲取能量,获得精神食粮。
在牢里,有多少人因为无法忍受精神或肉体的折磨,自残、屈打成招或者诬陷他人,而郑念不是,她始终坚定地说自己无罪,拒绝说任何与事实不符的话。
6年之后,郑念终于被无罪释放,但她拒绝出狱,只为一个公开的道歉。然而,道歉没有等来,等来的却是更大的噩耗。
走出监狱,郑念才被告知,女儿在她入狱后的次年就自杀了。然而,凭着母亲的直觉,她觉得开朗、乐观的女儿不可能选择自杀。
于是,郑念开始日日往返公安局,请求相关人员查明女儿真正的死因。
出狱5年后,郑念终于等来真相大白,女儿并非自杀,而是被人折磨而死,又被扔到楼下伪造成自杀。
6年狱中抗争,5年为女儿申冤,11年后,郑念终于等来了关乎她名誉和尊严的道歉,女儿冤案也得以昭雪。
后来,郑念用文字记录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完成了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本书《上海生死劫》,没想到成了一时的畅销书。
于是她用获得的稿费成立了“梅萍基金会”,为纪念女儿,也为资助祖国的一些贫困学生。
晚年的郑念,一头银发,衣着时尚,光彩照人。她用流利的英文去各地演讲,自己开车去兜风,去购物,活得一丝不苟。
贵族如郑念:精致、坚强、睿智、宽容、善良。郑念用她跌宕起伏的一生,为人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贵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