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是孙权的孙子,孙皓初登基时,也曾开仓抚恤,赈济人民,也曾得到东吴上上下下的好评。但是在历史上也记载孙皓后期却大兴土木,从而被朝臣所劝谏。
为什么到了孙皓这一代,会大兴土木,沉迷于享受呢?我们今天来读一段《资治通鉴》里大臣华核劝谏孙皓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收获与反思

我们知道孙皓是孙和的儿子。而孙和当年原本是太子,后来因为南鲁党争,被晚年的孙权所废。孙权临终前虽然想要召回孙和,但被全公主等人劝阻。

孙权死后立小儿子孙亮为帝,让诸葛恪,孙峻等大臣辅佐。但实际上孙亮太小了,最后朝堂上诸葛恪和孙峻等人为了争夺朝政大权不断的争斗,诸葛恪曾经想要重新立孙和为帝,最终被孙峻除掉,而孙峻为了杜绝后患,也杀掉了先太子孙和。

孙和死的时候,孙皓才11岁。所以孙皓出生时父亲是太子,养尊处优,八岁时,父亲被废,而11岁时父亲被杀,所以孙皓的幼年是很曲折的,也正是这种曲折的经历,让孙皓养成了谨慎的性格,由此才被万彧推荐给了丞相濮阳兴和张步,当孙休死时,濮阳兴和张步迎孙皓为帝。

也正是这种童年的经历,让孙皓的性格是存在着巨大的缺陷的,所以历史上记载的孙皓是以暴君的形势出现的。

但孙皓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暴君的面目出现,刚刚登基时,他也知道自己的地位是不稳固的,所以也做出了很多有利于东吴发展,体恤百姓的行为,从而被百姓交口称赞。

但当孙皓逐渐坐稳了脚跟,并且除掉了丞相濮阳兴和张步等人后,其性格中缺陷的地方就暴露了出来。

史书上记载,孙皓登基不到三年,就大兴土木,于太初宫的东面兴建方圆五百丈的昭明宫,他“大开苑囿,起土山、楼观,穷极伎巧,功役之费以亿万计”,甚至命令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都亲自入山,督导砍伐木材,为皇上的新宫殿尽犬马之劳。而孙皓的行为在东吴的官僚体系中迎来很多不满,其中陆凯,华核等人都多次劝谏孙皓,其中《资治通鉴》中收录了华核对孙皓的劝谏。

在这片劝谏中,华核引用了汉代贾谊对汉文帝的劝谏,尤其是引用了贾谊的抱火卧薪的典故,为孙皓阐明目前形势的危急。从华核的劝谏来看,其对形势的看法是比较准确的,当时虽然江东的形势看起来不错,百姓比较富裕,但是随着蜀汉的灭亡,晋伐吴的危机感是逐步迫切的,面对强大的晋国,华核指出用东吴一地是很难和晋去对抗的,而且当时交趾等地也发生了叛乱,所以对于东吴而言就是内忧外患,所以华核劝谏孙皓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要有危机感,不要大兴土木,大兴土木不仅耗费国家资源,而且征用大量的民工甚至官吏,这不仅耽误了农时,甚至在整个社会引发强烈的不满情绪,这种强烈的不满情绪会对整个吴国带来严重的伤害。

有些人读到这里可能对古代的大兴土木没有太大概念,觉得皇帝要建一个新的宫殿似乎也不是太大的事情,似乎没有华核提到的这样的严重。但实际上在古代的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虽然修的宫殿的规模跟我们现在的一些大型建筑比起来并不显得工程量有多大,但在当时的生产力下,就需要征发大量的的民工资源,去砍伐树木,挖沙挖土,再征集大量的木工,瓦工去修建宫殿,其工程量是非常浩大的,这里面不仅仅是耗费的钱财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征发大量民工,会导致原本农民需要及时耕种,因为征发徭役而导致耽误农时,最终导致影响到了生产,这个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所以这就存在一个决策者和实际执行之间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孙皓作为高高在上的君主,尤其是官三代,长期的养尊处优,其实他远远的脱离了社会生活,对于老百姓的生产等是缺乏认知的。可能在他的世界里,给自己造一些新房子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不就是多花点钱,国库里又不是没有钱。自己的老房子住着不舒服了,建点新房子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但他可能不清楚的是一方面修建新房子需要动用的人力和物力远不是纸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除了大量的国库的钱财的消耗外,还有大量的人员的付出,尤其是征发徭役,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就太大了

而让孙皓有错误的认知的另外一点就是大家都清楚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方面就是孙皓的奢靡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其实是很大的,也就是华核后来上谏提到的整个东吴内部都是推崇奢靡。其实这也容易理解,因为从孙策打下江东到孙皓登基,已经将近七十多年的时间,这七十多年已经是两代人了,对于年青一代人而言,和平的日子久了,就没有了危机感,而是推崇享受,手里没有余粮,还要去跟别人比吃穿用度,造成大量的浪费。而真正到了危机出现,更多的人才会尝到苦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种情况我们现在也是能体会到的,我们建国到现在其实也就是70多年,我们的老一代人都经历过苦难,所以他们省吃俭用,家里一定要有余粮,手里一定要有存款,才能让自己心安。而年轻一代即使没有工作,没有存款,也去攀比吃穿,推崇奢侈,其实跟东吴当时的情况是类似的,其实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当没有受过苦的年轻一代起来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社会舆论引导和社会氛围,奢侈享受之风盛行的时候,这个社会其实是很不健康的,充满危机的。如果我们多读历史,在很多朝代其实都是这样的规律,而这种规律目前来看还是很难被打破的,就如同美国发展得比我们早一些,但美国产业转移,国内产业空心化,只是依赖于某些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当高科技产业无法形成新的突破,而社会发展遭遇到了瓶颈的时候,国家的衰败就不可避免,而老百姓如果都是提前消费,享受主义盛行,在危机面前一定会带来的是社会的动荡,这都是值得引以为戒的。

而孙皓大兴土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另外一点就是这套官僚体系会变本加厉的去执行,而不会顾及他们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危害,而这种行为甚至是决策者都没有意识到的。

所以当和平日子久了之后,一定会存在管理层和基层的脱节,一定会存在社会的舆论向消费主义,奢靡主义的转变,我们读历史,一定要记住这些教训。所以为什么要重新提倡领导干部要下基层,要从“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上下功夫就是基于对历史规律的认知而做出的决定。

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这一代领导人虽然也是官二代,但是他们当年真正到农村扎根,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认识到了百姓的疾苦,所以才有了走上领导岗位后的励精图治,为百姓谋福利,这其实是中国老百姓的福音。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年的上山下乡,才让中国目前多了很多接地气的官员才让我们的官员更接地气,更了解中国社会的底层、当年的制度是有其合理性的。而新一代的官员缺乏了在基层的历练,缺少跟百姓同甘苦的经历,所以他们是跟基层的百姓脱离的,对基层是不了解的,对复杂中国是缺乏深刻认知的,也就出现了东吴那种官员决策时脱离群众的现状,在有些群体里奢靡享受之风盛行,自认自己高人一等的现象,对于这些官员,不仅仅需要到基层去历练,更应该多读一读历史,了解历史上为什么有些正常官员会慢慢走向昏庸,其实跟他们慢慢的生活在一个自我社会中是息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