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薄姬是楚汉战争时魏王魏豹的小妾,魏王战败后薄姬成为战俘被送入织室织布,巧被刘邦相中后纳入后宫,但并不得宠爱;机缘巧合之下出生的刘恒从小就不受刘邦重视,被丢到偏僻的北疆自由成长,荒凉为王(在封地称代王),甚是“可怜”。

说起汉文帝,生下来就不是当皇帝的命,只有为王侯的运。其人生因刘邦的怜悯而开始,他自己甚至连争宠的机会都没有,从小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在放养中得以长大,一直没有法律上称皇帝的资格;好不容易好运爆棚刘家元老们选中,登上皇位后却又处处受制,差点沦为傀儡;这样一个在怜悯中诞生的皇帝不仅性格没有畸形发展,却成了一个充满正义、体恤民情、满怀大爱的贤君,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王朝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宏伟盛世开局的帝王人物,为什么还要说他是“可怜虫”呢?

这一切要从他出生那一刻开始说起,因为母亲是败寇之妾,地位极低,刘邦相中后就忘记了她;直到有天刘邦听到两大宠妃管夫人和赵子儿笑谈三人当年打赌的约定,薄姬作为失败者被她们取笑。

汉高祖在听到这二位宠妃讲笑话故事后,知道实情而伤感,心里生出怜悯,才鲜见宠幸其母亲,所以世上才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皇帝,他是因怜悯而生于世,所以像只“可怜虫”;从小就被丢到荒凉之地,孤独成长,着实“可怜虫”。

而看似可怜的刘恒却内心慈悲,废除了残酷的肉刑;而作为《二十四孝子》的汉文帝却又大义灭亲,亲自处死自己的亲舅舅;他到底是心狠之人还是手软之帝呢?

01 心慈手软的汉文帝废除了残酷的肉刑,心中尽显仁义

汉承秦制,肉刑作为主要的刑罚方式延续了下来。

什么是肉刑呢?肉刑简单来说就是对犯罪人员采取割鼻子,砍手脚之类的残酷方式作出惩罚;当时的法律希望通过残害人的肉体来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但这种严刑酷法非常的不人道,不人性,特别是在冤假错案较多的古代,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直到有一年,一个15岁的小姑娘缇萦,写了一封信给汉文帝;说她的父亲为官清廉,现在不小心犯了错事,按律应当处以肉刑;如果砍了他的脚就再也长不回来了,割了他的鼻子就再也安不上了!缇萦说我情愿做官府的奴婢,希望来代替我父亲的罪过,只求你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自幼缺少父爱,自小谨慎低调的生活,看惯了民间疾苦,内心更倾向于平和治世;缇萦的信直接勾起了他心痛的童年回忆;而他自己也是父亲怜悯之下的产物,所以深受触动,便决心废除肉刑。

或许现在看来废除肉刑不过是皇亲一句话的事情,但在当时不仅要面对保守派扣上的动摇政治根基的帽子,还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从整个肉刑直到唐代才彻底的完全废除可以看出,这是一项长期艰苦的斗争。

废除肉刑,需要宽容济天下的胸怀,还要消除保守执行的阻碍,但汉文帝还是勇于尝试并推动,同时还废除了许多不良之法,让当时的民众感受到了公平,体会到了正义;他扛住重重压力废除肉刑,不仅在法制史上是一项巨大的法治变革;也凸现出了他为政仁义的一面,所以后世评价他为“仁帝”也是实至名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大孝子汉文帝亲自赐死亲舅舅,是大义灭亲还是心狠手辣?

汉文帝是位列《二十四孝子》之一的历史大孝子,这样的皇帝从小与母亲、舅舅一起长大,缺少父爱,不受刘邦待见;严格来说他的亲舅舅薄昭扮演了他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

但他为什么还要亲自处死自己的亲舅舅呢,他是大义灭亲吗?还是不通人情,心狠手辣?

汉文帝的舅舅薄昭,是他成为皇帝稳固江山的大功臣,还是他从小寻找父爱的影子;刘恒也非常敬重自己的亲舅舅,但这人在得势后有点忘乎所以,行为张扬霸道,随时仗着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屡犯王法;有一次朝廷派使者去通知薄昭一件事情,但使者一时疏忽在薄昭面前失了礼节,薄昭大怒之下便当场杀了使者。

根据法律规定应当处以死刑,汉文帝陷入了仁孝两难全的境地,有的大臣甚至说道:“皇上,薄昭是太后的亲弟弟,若是杀了国舅大人可是大不孝啊!”

作为大孝子的汉文帝听后确实纠结,深思后便对大臣们说:杀舅伤母是为大不孝,但是容忍这些藐视国法的权贵恣意妄为,那么我刘家的江山就有覆灭的危险;如果今天我杀了亲舅舅,保住了刘家的江山延续,那么太后还是太后,这才是最大的孝道啊!

处死诏书下达后,薄昭还不肯自愿领死,于是文帝便下令大臣们穿上丧服,一起去薄昭的府上哭丧,薄昭见汉文帝心意坚决,无奈之下方才自杀。

其实作为一个皇帝,要保一个从小养大自己的亲舅舅,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他毅然选择维护法律而不是亲情,看似心狠手辣,实则大义灭亲,尽显严明,维护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他处死亲舅舅的行为不仅不是心狠手辣,而是心怀仁义!他能打好“文景之治”的良好开端,与他优秀的法理思想,严明的执法意识有深远联系;这类大义灭亲的举动容易获得威信,争取到民众更广泛的支持,国家自然良好发展。

03 不管是大义灭亲还是废除肉刑,都促成“可怜”的刘恒活成了“可敬”的千古仁帝

汉文帝因“可怜”来到人世,早年也活得“可怜”,称帝后又是“大义灭亲”,又是“废除肉刑”,却又是多么的“可敬”。

现在看来,打在他身上明显的“仁义”和“节俭”两个标签,都离不开他幼时成长环境的影响,但这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却是积极又阳光的。

在偏僻荒凉之地封王,可以远离帝权是非之争,安心地学习和积累,养成谨小慎微,严谨宽仁的品格;缺少父爱和遭受冷遇,可以让他形成节俭有道,体恤疾苦的作风;而这些优良品质在他执政后深深的影响他的所作所为,为他成为千古“仁帝”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恒即位后,虽然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但国家的财力仍然严重不足,人民生活并不富裕,他能开创盛世,看似人和(刘家元老们)的选择,更像天时(国家状态的需要)、地利(他吻合国家发展的性格)的自然选择。

汉文帝本是一个“无为而治”的人,他深受黄老思想影响,但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却展现出法家“执法严厉”、“守法平等”的思想,能坚守“安民”、“惠民”、“恤民”的仁义,既能做到黄老思想下的“君正”,又能秉承“法正”的理念,所以能活成“可敬”的千古仁帝是必然的结果。

从法理角度看,汉文帝推动残忍刑罚的改革,废除不人性刑罚、废除连坐的努力,直接和间接推动了影响后世的刑法的变革方向,值得在法制史上大书一笔,其法理价值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汉文帝是“文景之治”盛世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他在执政期间的种种政治举措值得我们大书特书,但本文仅以“大义灭亲”和“废除肉刑”两件事来赏析,就可以直接凸现出他“高效有为”就实现“无为而治”的追求。

两件事情虽然不足以包含他更多的法治思想,也不能全部解决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全部追求,但却是一种源于法治内核的最急需的平等、人权的保障,背后潜藏的法律内涵价值和人性诉求法理价值深远,是法治层面具有积极研究价值的法治成就。

而汉文帝节俭躬行,宽仁济世的废除肉刑,足以说明他不是心狠之人;他大义灭亲处死亲舅舅,又说明他不是手软之人。难道他是一个“迷”一样的男人?当然不是,他是一个可敬的千古“仁帝”!